• 82阅读
  • 0回复

择优奖励扶贫扶志安徽省财税改革扭转争戴“贫困帽”怪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18
第4版(要闻)
专栏:

  择优奖励扶贫扶志
安徽省财税改革扭转争戴“贫困帽”怪现象
据新华社合肥5月16日电(记者陈先发)过去安徽省曾有一些地方为获得国家各种补助,出现争戴“贫困县帽”的怪现象。近年来安徽通过改革财税体制扭转了这一怪现象,全省50多个财政困难县90%消除了赤字,去年全省财政增幅名列全国前茅。
1992年安徽省69个县中有50多个县财政有赤字,累计赤字突破12亿元。为扭转这种局面,安徽省大胆尝试,一改过去依赤字给补助的办法为择优扶持。除少数必要补助外,对伸手向上要钱者,一律不给,省下的“口粮”用作奖勤奖优的“种子”,催动经济健康发展。3年来,省财政扶持40多个条件较好的县加快发展,其中25个县提前两年达到预期目标。全县亿元财政县90%是通过这种“扶优法”带动起来的。
安徽省还根据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新政策,先后制定了《安徽省扶持县市财源建设办法》、《安徽省乡镇财政收入上台阶奖励办法》等激励政策,规定消化赤字有奖、财政平衡有奖、上台阶有奖,大大调动了各地经济加速发展的积极性。两大激励办法制定当年,华东地区最大贫困带之一安徽沿淮六县全都消灭了赤字,摘下戴了40多年的贫困帽。去年全省17个国家及省重点贫困县全部实现当年收支平衡。临泉县历年累计赤字4000多万元,到去年全部消化,受省财政奖励1000多万元。去年安徽全省仅消化赤字奖达1.3亿元。
安徽省财政去年为108亿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收入激增得益于受省财政扶持的各县因地制宜、因效益制宜,走上了适应县情、各具特色的高速高效发展之路。同为皖南山区的宁国县、绩溪县、歙县,分别选定骨干型乡镇企业、国有企业、开发性农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各自优势经济,以增加财政收入。仅有30多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宁国县财政收入突破亿元,成为安徽省人均财政“状元县”。去年安徽省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淮北等财政困难地带各县市财政增幅均在50%以上,争戴贫困帽之风荡然无存,各县出现了健康发展、良性竞争势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