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春兰之谜”试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19
第1版(要闻)
专栏: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

  “春兰之谜”试解
本报记者艾丰
“春兰空调,高层次的追求”。这句广告词已经家喻户晓。但到春兰一看,却发现了“春兰之谜”。
“谜”在哪里?
谜之一:春兰所在的泰州市,乃是扬州市所属的一个县级市。在这样一个苏北小市,竟然有这样一个6000名职工的大集团公司出现,它的空调器销量几年保持在全国市场总销量的30%以上。这是为什么?
谜之二:在一些国有企业处境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这个国有大企业却是一片兴旺景象。它没有“三角债”之类的困扰。销售它的产品要先交钱,后发货,有的还订不到。这又是为什么?
谜之三:它的发展速度:过去的9年时间,净资产从280万元增加到12亿元,增长428倍。工业产值从1000多万元增加到52亿元,增长了500倍。去年实现税利6.8亿元。发展之快,令人难以思议。这更有个为什么?
不久前,来自北京和江苏、上海新闻界、理论界的一些同志,在泰州开了个小型研讨会,试解“春兰之谜”。这里提供的是记者根据初步了解的情况拿出来的“谜底”。
确立企业管理的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搞好企业最基本的靠什么?企业管理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是什么?春兰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陶建幸的回答是:靠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决战在市场,市场胜负在能力。
构成市场竞争能力的,实际上是这样7个方面的决策和运作:产品战略,质量战略,名牌战略,管理战略,科技战略,营销战略,投资战略。
市场竞争能力的标志是3个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市场覆盖率。
春兰恰是在这些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有突出的表现。
产品战略。他们走过了“小而全——小而专——专而大”的道路。1986年的时候,他们的产品有40多种,但没有一种是“拿手”的东西,属于低层次的“小而全”。于是他们下决心,砍掉绝大多数,只留了一个空调器,成了“小而专”。由于集中力量,空调很快上档次、成规模,成了“专而大”。现在,又逐步扩展摩托车、机械制造、半导体器件等等,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质量战略。从内部说,一言以蔽之,高标准,严要求。全体职工都签订了《质量保证合同书》。最近一个工人因为贴反了一个商标,被罚款5000元。从外部说,质量问题最核心的是,以价格功能比为主要考虑,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如何定位。
科技战略。他们不仅着眼于国内更着眼于世界市场的竞争。核心的问题是引进技术必须强化自力更生,“学外不崇外”。现在,他们的许多设备是自己设计的,并且有了自己独立开发产品的能力。
营销战略。他们着眼于和销售单位形成利益共同体,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营销办法,不仅产品不积压,而且货币回收快。
1992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来这里视察的时候,看见办公室墙上的图表写着一句话:“松下100万,三菱80万,春兰70万”。陶建幸解释说:“这是我们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与世界最好公司的差距,我们要迎头赶上。”总书记伸出大拇指:“春兰人有志气。”三年后,1994年,春兰的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了人均100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为搞好国有企业,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调整政策,转换机制,加强管理。从春兰的情况看,对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最长远起作用的、而且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的这个要点,他们抓住了。——这是“春兰之谜”试解之一。
扩展企业管理的内涵——学会在资本层次上的运作
陶建幸说,我们公司的发展,一半靠产品运作,一半靠资产运作。公司从1987年开始,搞了两个“四年计划”,第一个四年计划,主要是产品运作,到第二个四年计划,加强了资本运作。
在春兰参观的时候,主人特别让我们看他们的第二分厂。车间整洁,管理严格,设备全是自己设计、国内制造的。每年有50万台空调器就从这里出发,走进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
二分厂的建设,是资产运作的一个“杰作”。1991年,当他们的空调器销路大增的时候,需要建一个新厂,但资金不足。于是他们向社会征求投资,条件是3年还本,并占二分厂30%的股份。他们有畅销产品做后盾,不是吹牛。于是有三家共出资近亿元,工厂很快就建起来了。现在,已经按合同兑现,最后春兰自己占了65%的股份。就是这样,产品经营的优势转化为资产经营的成果,而资产经营的成果,又转化为产品经营的更大优势。
春兰并不只是空调,它是个综合性的集团。下属24个法人单位,16个是工厂,另外8个是海外贸易公司、零售公司等等。集团公司实施全方位多元经营。春兰的股票上了市。主要搞生产,同时搞贸易。香港有贸易公司、投资公司。5个连锁店已经开张。当地的交通银行,他们的资金注入占了50%。当美元和日元比价即将发生变化的前夕,他们把自有的外汇及时作了美元兑换日元的操作……
我们的眼界开阔了,开朗了;当计划经济体制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候,当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衔接越来越紧密的时候,我们企业经营管理的内涵和实质必然和必须随之发生变化——把企业经营管理提高到资本运营的层次。春兰发生的就是这样的变化。
资本运营是多形态的,产品形态,资产形态,金融形态,无形资产形态。尽管根据每个企业的特长和宏观环境,侧重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说,只有能够把这样几种形态的资本做综合的巧妙的有机结合的运作,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完整的运作。为什么在我国流星式的企业比较多,而恒星式的企业还比较少?原因也往往在这里。有的企业单一地经营单一的产品,像芭蕾演员一个脚趾沾地。当这种产品畅销的时候,它就“红”极一时,当这种产品过时、滞销的时候,企业便又“轰然倒塌”。
“让市场起到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企业学会资本运营,这句话才会成为现实。谁认识和运用了这个规律,谁就会获得成功。
——这是“春兰之谜”试解之二。
重视管理体制上的改造——超脱出一个
在资本运营层次上的决策机构
春兰集团有一个总部大楼。但这里面只有总公司的18个人办公:正副老总、三总师、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他们的秘书、最必要的文秘人员。
一切属于生产经营性的工作,几乎完全放到各个分厂去做了。而总部则站在国有资产代表者地位,从资本运营的高度,以超脱而清醒的头脑,及时、迅速、准确地做出战略性的决策和最重要的经营人员的选择。机构既是精简的,又是高效率的。
一个大型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要在各种形态上运营资本,没有这样的体制上的保证是不行的。虽然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所采取具体形式可能有所不同。春兰为了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正在准备把总部迁往上海。
——这是“春兰之谜”试解之三。
“三谜”、“三解”并没有说全。能够形成这样的思路,并把它成功地运用于现实,关键还在于居于企业中心地位的企业家。董事长兼总经理陶建幸,是个1米85的大块头。今年42岁。原本是学计算数学的。他勤于思索,不喜抛头露面,内心充满着振兴民族工业的激情,操作上是魄力加精细。团结在他周围的,是几位“老大哥”式的副手。在这样一个班子的带领下,全体职工昂扬着为民族争光、为国有企业争气的“春兰精神”。
“春兰之谜”是否解开了?记者尚不敢作完全肯定的回答。但仅此,它在如何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方面提供的启示,已经是够新鲜、够丰富的了。(附图片)
压题照片:春兰空调生产线。本报记者沈进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