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住在城里的牧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19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住在城里的牧民
薛莘
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后旗,位于内蒙古的西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195公里。该旗地域辽阔,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而居住人口仅5万多人,一平方公里只有2人。这是一块高寒荒原,年平均温度为3.8摄氏度,年降水量仅100多毫米,最大风速达每秒33米。这样的环境,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12月5日,笔者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一个视察组(其中有全国人大代表3人,自治区人大常委3人),从巴盟首府临河市出发,翻越阴山山脉西段的二郎山,到了这里,采访了两户牧民。
汽车开到草原,我们进了蒙古族牧民阿勒八金的小院。主人说,他今年养了四五百只羊。坐在铺着蓝色花纹新地毯上的视察组组长、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伊钧华插话,请主人说准确些。主人说,有500多只,还有马15匹、牛5头、骆驼两峰,卖羊绒、牛、马已收入6万多元,除去开支2万多元,纯收入4万多元。这时,旗委书记远征说,这一户在旗里还盖了房哩。牧民住在城里头,过去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新鲜事。这一说,引起笔者的兴趣,问主人这小院谁住?主人说,放牧时他骑着“电驴”(摩托车)来,请了一位羊倌,常住这里。羊倌与主人同吃同住,另有年工资3000元。问主人吃啥饭?回答说,白面、大米、肉、菜都有。
应我们的请求,旗领导带领我们专程去了阿勒八金在城里的家。这是一所南北房对称的院落,砖木结构。南面一排,一间灶房和餐厅,一间缝制蒙古族锦袍、锦褂的作坊,一间存放食品、杂物的凉房,一间存放煤炭作燃料。北面一排,有一间客厅、三间卧室,都是钢窗、双层玻璃,水磨石地面。屋内窗明几净,沙发、壁挂、炕毯讲究,陈设、装饰静雅。一看就知女主人是一位精明、有文化素养的人。她叫满都拉,缝制蒙古族同胞穿的袍褂,一年出两百多件,可得8000多元手工费。她的衣服做工好,蒙古国的客人也经常来买。热情的女主人请我们喝奶茶,品尝她做的奶皮子。这一食品白白净净,又香又甜又酥脆,笔者以前从未吃到过。笔者突发遐想:此食品若能工业化生产,加上漂亮的外包装,定能成为行销世界的名牌。女主人高兴地为来客唱了一支歌。旗里同志介绍说,她是一位著名的歌手,并请她拿出一摞获得的优秀歌手奖状。主人告诉我们,他们有两个孩子上中学,每年各开支2000多元。还有一个男孩小时生病用药不当致哑。这孩子画的画,还是满吸引人的。我们问主人,为啥搬到城里住?答:为孩子受好的教育。
视察组访问的另一户牧民是汉族。他家在山前种粮食和油料作物,在山后放牧、开荒种菜,今年收入有4万多元,有两个孩子上小学,也在城里买了住房。
笔者写此文使用“城”这个字,并非这里有一座城,也不是说旗所在地是市的建制,而是说牧民住在这里可以过上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旗政府的领导同志告诉我们,旗所在地居住着3000多户人家,其中有600多户是牧民,占全旗牧民的40%左右。笔者问,这种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回答说是1989年“羊毛大战”(即外地人到牧区争购毛绒)后,牧民发了财,从1990年起,来旗里选地盖房的就多起来了。又问,旗政府对此是支持,还是限制?答曰支持,因旗所在地居住的人现在还不多,需要发展。
以往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过着漂泊不定的苦日子;如今为了后代受到较好的教育,在城里过着丰裕、便利、舒适的生活,这是多么巨大的变化!在这里也看到了祖国的兴盛,看到了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
笔者访问后激动不已,当夜动笔写下这些文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