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心静书自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20
第6版(书评)
专栏:书味斋

  心静书自香
沙石
书是读书人的宠物,四壁萧然,一卷在握,有一段妙趣在。
明代巨儒宋濂先生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有一段叙述他求学从师之苦的文字,读来撼动心魄:“……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左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此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作为一代学术大师,宋濂能傻到不知“鲜肥滋味之享”的程度?且倘若弃学经商,凭他的智慧也未必挣不到“朱缨宝饰之帽”。但他何以能身穿破衣旧袍,吃着清淡的饭菜,而对身边那些锦衣玉食、穷奢极欲的公子哥们毫无艳羡之意?回答是肯定的:“此中有足乐!”这种“足乐”显然是读书人所特有的,其能量又是巨大的,断非局外人所能理喻。这一方面是价值观念的悬殊,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涵性的对垒,正如音乐只为能被唤起心灵谐振的人而存在,书香之乐也只能为善读者所领悟、所品享。所以不难理解这样一种现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在别人看来当然是“不堪其忧”,而只有颜回才“不改其乐”!孔子为此大为赞叹“贤哉回也”,为后世的读书人树立了典范。
可见这书中之乐是别样的境界,冷淡或执著皆属正常。而读书既不必推崇或强迫,也无法贬低或废止,因为它毕竟不是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是内在的生命需求。热衷此道的人越来越少,也未必是坏事——被利欲熏染的浮躁的灵魂向来是与书香无缘的,各个随了名利而去,岂不更显出了书界的纯洁与读书人的宁静?
言为心声,书为心迹。这后半句的本义是指书法美学,但对读书人也同样适应。过去将读书作为修身养性的途径,有道理;但若进一步扩张成升官发财的阶梯,则实在是对书的亵渎与歪曲。因之,读书的冷热既是个人学识性情的反映,又是社会清浊治乱的标志;况且还有一个内容的雅俗之分,品位的高下之别,影响的远近之殊……这分量就不一般了,又怎是一个“乐”字了得?
有一副对联:“心清自得诗书味,室静时闻翰墨香”。除却其故作风雅的“装饰味”,倒也不失为一种读书的境界乃至性情的升华。相比之下,无论是传统的“君子固穷”还是现代人的“耐得寂寞”,都显得造作而狭隘。境由心造,心静书自香,书香乃至乐,想必不是物欲感官之乐可以代替的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