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阅读
  • 0回复

闯市场,要有超前意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22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市场

  去冬今春,安徽省当涂县的大部分蟹农一直笼罩在亏本的阴影里,本报就此发表《蟹农何以泪涟涟》的文章后,更勾起了他们苦涩的回忆。笔者就此跟踪采访,无论是少数成功者,还是多数失败者,都谈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
闯市场,要有超前意识
吴黎明
被称为当涂养蟹第一人的周以金以他的成功谈了失败者的教训。1985年,当时全县人工养殖螃蟹尚未开始,他却率先利用2.2亩低洼地放水养起了螃蟹。他是一个信息迷,看书刊,听广播,特别注意农民致富信息,一条关于螃蟹养殖的信息点拨了他。他知道本地产的螃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人称“蟹中之王”,历史上曾被选为贡品。他再往深里想了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此种美味佳肴必受人们欢迎。果不出所料,秋后一算帐,当年收入就超千元。当时的卖价每500克才30多元,可是当时成本低,尤其是蟹苗,几乎不值钱,不像去年每只指甲大的蟹苗要五六元。
此后,不知是美味的螃蟹引导了市场,还是人们早就对此垂涎欲滴,螃蟹价格逐年看涨。他自然没有放弃这一机遇,放养面积扩大到17.2亩,年收入五六万元。
周以金的养蟹收益刺激了周围农民,并迅速蔓延到四乡八镇。1993年,该县统计的一项数据就可见养蟹热的程度,全县当年回捕成蟹800吨,毛收入高达1亿多元。到了次年春天,养蟹更是热得不得了,全县14万亩天然水面被争包一空,每亩发包费高达3000元。天然水面没有了,一些农民便开挖粮田,一口气就挖了4万亩。与此同时,养蟹热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部分地区都热了起来。
周以金不失为精明人,看到大伙儿都往一条道上挤,他又盘算开了,“吃蟹族”毕竟有限,如此滥养必招后患。他又拨弄起“小九九”。别人争购蟹苗,专拣大的买,还“吃包子不问价”,每500克100只左右的蟹苗涨至1000多元。他反其道而行之,专买每500克1000只的幼蟹放养,价格要便宜2/3。到秋捕时,蟹的个头不比别人小,个数又多,产量是人家的三四倍。面对较低的螃蟹销售价,别人要亏本,他却能盈利。看到市场上的蟹价较低,他以每500克30元—50元的价格收购了一批成蟹,暂养一段时间后出手。由于避开了销售高峰期,又赚上了一笔。他深有体会地说,面对变化的市场,要善于预测、分析、应变,这样才可能赚钱。
护河镇夏桥村农民鲁招生是被蟹“咬”过的人,谈起养蟹,只恨当时没吃“后悔药”。看到别人养蟹赚了大钱,去年他也挡不住诱惑,挖掉3亩田养蟹,结果亏了3000多元。今春,他已将3亩蟹田填上,准备种一季西瓜,然后再种一季稻子。他深有感触地说,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再也不干随大溜的事了。笔者问:“以后会不会干别的了?”他坚定地回答:“要干,得超前。”笔者在该县的黄池、石桥、大陇、塘南等乡镇采访了10多位被蟹“咬”过的蟹农,他们的看法和鲁招生的差不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