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科学恩惠洒人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24
第1版(要闻)
专栏:迎科技大会展世纪宏图

  科学恩惠洒人间
本报记者杨健何黄彪
“这是一个肯定了生活的意义和对幸福的追求的时代。在这个世纪,我们看到科技把人类带到了电子世界,一个连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都难以想象的计算机和微型芯片的世界。这迅猛向前的洪流正把人类带到更远的地方——地球以外的茫茫太空。如果关于20世纪别的一切都被人们遗忘的话,这一点是决不会被遗忘的。”在20世纪即将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小亚瑟·施莱辛格给了它这样的评价。
然而,假使人类把他们征服宇宙的目光重新转向自己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时,还有一点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那就是:在20世纪的最后两个十年,一个拥有世界人口1/5的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正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科技的力量在不断发生裂变,科技的恩惠在涌进自己的生活……
科技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在这片广阔的视野中,世界正越来越小
1981年,中国女排在大阪与日本队争夺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
住在北京东城的吴先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收看比赛的盛况:“那是在四合院北房门口,四五十口人挤在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前边看得特来劲。后面的人其实连影子都看不清,前边的鼓掌,他们就跟着挥拳跺脚……”吴先生家四合院里的情景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典型的,因为据估计,一共约有3亿中国人收看了那场著名的比赛,而那一年,全中国的电视机还不到1000万台。
转眼十余年过去了。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加快了自己开放的步伐。通过对技术的成功引进和消化吸收,制造工艺上的难关被一一攻破,各种质优价廉的国产电视机宛如潮水一样神奇地涌进了神州大地上的万户千家。
当年那些和吴先生的街坊们一样围坐在小电视前看比赛的城镇居民,如今10户里有8户买上了彩色电视,每百户农村家庭的电视拥有量也高达89.2台。通过36000公里赤道上空通信卫星的直播线路,人们可以看到波黑战场上弥漫的硝烟,听见南非黑人获得平等自由后的欢歌笑语,感觉出南美足球赛场上灼人的热浪。
和电视一样迅速得到普及的信息媒体是电话。十多年前,白敦生这位邮电部计划建设司的高级工程师在接长途电话时,常常说着说着就捂起一只耳朵往桌子底下钻,因为耳机里微弱模糊的声音实在抵挡不住办公室里嘈杂的人声。而现在,绝大多数城市的国内国际直拨业务办到了街头和家庭,排队挂号等长途已经成为历史。电话接通后,即便是在千里之外,对方语调的抑扬顿挫也清晰可闻。在话机两端,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可对于197.2万部移动电话的用户和1181.6万个BP机的拥有者来说,信息传播由有线走向无线,他们活动的空间则愈来愈大了。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在他著名的相对论中,指出了空间和时间的可塑性。由于理论相当的抽象,当时能理解这一全新观念的人寥寥无几。而90年后的今天,对于在信息技术的潮流中追波逐浪的中国民众来说,要理解这些已经容易得多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到处可以找到形象而直观的例证。
产品材料和功能的改进,是科技进步的一双巨手,它托起了人们生活上的舒适和方便,也托起了他们越来越强烈的自信
在今天大多数的商店里,包装用塑料袋一般是免费供应的。对于很多顾客来讲,这些口袋大多只作一次性使用,除非被用来装垃圾。可在80年代初,这种情形是难以想象的。当时已是中央某部的一位副部长到市场上去购物,几个塑料袋也总是用完洗,洗完用,就是舍不得扔掉。部长尚且如此,百姓更不待言。那时候,每到国外厂商举行展览会,领资料的队伍总是特别长。实际上,在这些队伍中,有些人要的并不是资料,而是那个装资料的漂亮塑料口袋。在无机化学时代曾以火药的发明改变世界的中国人,尝到了在材料科学上落后的尴尬和苦涩。
意识到了落后,中国人立志追赶的脚步便格外迅速。短短数年间,在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那些耐用抗摔的饮料罐,几可乱真的人造织物,轻便防锈的家电内外壳等,魔术般地登上了生活的舞台,而在计算机处理器、电视机显像管、光缆干线这些科学魔术师的精美道具里,高纯硅、稀土元素和光导纤维更隐藏着无数难以尽述的神奇和奥妙。
与材料科学的日新月异相对应,各种耐用消费品的功能也在迅速地拓展。作为国家轻工总会技术成果处的处长,李宽安比常人更加全面地看到了这一点。数年之中,他目睹了国产洗衣机由单缸到双缸、由双缸到全自动电脑模糊控制的变化,眼看着国产空调器一步一步实现了变温、调湿、控风、净化、降噪和定时,也始终关注着无氟节能冰箱在国内企业的研制过程,并为它们在技术上的进步而振奋不已。
1995年3月底,享有“中国家电第一展”之誉的北京国际家用电器展览会,在北京国贸中心开幕。然而众多海外公司中,在中国家电市场所占份额最大的日本企业却引人注目地缺席了。行家们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中国普通家电在质量性能方面,已拥有了与日本电器相抗衡的强劲实力。摸着展品上“中国制造”的标志,每一位参展的中国人脸上荡漾着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兴奋和自豪。在技术赶超的深深脚印里,他们找回了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的威严和自信。
在科学技术的巨大杠杆以其革命性的力量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同时,它也赢得了民众的心。自觉运用科技改变自己的生活,已不再是一句空谈
与科技实力带来的自信相伴而生的,是民众科学观念上的巨大进步。
1995年5月12日,“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第二次抽样调查结果揭晓。在公众选取的声望最好的职业中,科学研究位列第一;当问及他们对子女的求职意向时,科研仍然位居榜首。在商业利益居高不下、脑体倒挂的局面尚未彻底改观的今天,普通百姓作出这样的选择,其意义是何其深远!
在70年代末那个科学的春天里,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曾唤起了无数渴求知识的灵魂对科学殿堂的无限景仰。当科学出版社决定出版陈景润的数学论文集时,收到的订单竟达几十万份之多,可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众多的订户中,真正懂得数论是什么的人还不到1/10。
历史的书页不断向前翻动,科学技术带着它贴近生活的诸多成果,越来越走向普及。人们那种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情绪化求知狂热正被一种务实的态度所取代。到去年冬天,科普出版社出版的《Basic语言》已经整整发行了1000万册,这1000万册图书的主人,绝大多数已是计算机忠实而懂行的用户。
1994年,国家教委的调查结果表明,几乎100%的高校文科生要求学习计算机。在他们看来,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必备的素质。
认识到这一点的不仅是大学生。高等院校的大门外,各种电脑培训班的报名处前,来登记的普通市民同样络绎不绝。最简单而又有代表性的理由是:在这个电脑技术方兴未艾的时代,哪怕仅仅是对汉字录入法的熟练掌握,也可以让他们多一份求职的机会。
在乡下的水田里,鱼塘边,农技人员像财神一样被淳朴憨厚的农民前呼后拥着。因为在他们的口袋里,装着一把把打开富裕和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一位西方传教士的后裔在周游中国之后感慨地说:在中国,最为人民所顶礼膜拜的已经不再是宗教,而是科学。
是啊,历经风雨之后,科学的种子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了。如果说它茂盛的枝叶是人民天天向上的生活的话,那么它长长的根须,便是老百姓对科学赤诚的心。
(附图片)
压题照片:深圳市布吉镇中专学生在电脑教学室上电脑实习课。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