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赞《焦点访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24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赞《焦点访谈》
季音
最近,由中宣部发起的首都九家主要新闻单位评选名专栏(节目)活动,评出了十个名栏目,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名列在前。我们全家是《焦点访谈》的热心观众,几乎每晚必看。周围几家邻居也大都如此。估计这个电视节目拥有的观众数量一定很可观。
为什么《焦点访谈》受欢迎?主要是它与广大观众心心相印,名副其实地抓住了为人民所关切的一个个“焦点”问题,在荧屏上把有关信息传送给人们,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现在报章上常说宣传工作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贴”字说得恰到好处。新闻传媒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这个“贴”字至关重要。如果你与读者(观众)保持着很大距离,你说的话或写的文章,老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尽是些不着边际的空话套话,“贴”不到群众心上,群众不爱看,这引导作用岂不要落空?其实,人民群众与领导机关所关心的“焦点”,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比如,物价问题、农业问题、反腐败斗争等,都是当前事关大局的重点。《焦点访谈》围绕着大局,记者深入基层第一线,把这类“焦点”问题的真实情况一一显示给观众,就如同把你带到了现场。来自现场的第一手材料最朴素、最真实,也最能说服人、打动人。这样的舆论引导可说是把工作“贴”到了群众的心上,群众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也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是《焦点访谈》的成功处。
在《焦点访谈》里出现过这样一个镜头:某处公路上,有人违法设卡,对过往车辆敲诈勒索。此事本来上级早有文件,禁止这样做,这帮人却置若罔闻。可是当摄像机镜头对准他们时,他们却都用双手捂住了脸。何故?怕在社会公众面前亮相。现在就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并不惧怕只发红头文件疏于检查落实的上级机关,却惧怕新闻媒介的曝光。《焦点访谈》以电视的特有优势,对社会上的某些消极现象,发挥了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这是它的又一长处。比如,近期播出的关于农村化肥销售中的坑农行为,湖北的伪劣种子事件,等等,看了使人触目惊心,无疑也会使当地有关领导机关受到震动。这就促使这些棘手问题得到解决,并且由此及彼,带动那些存在着类似问题的地区主动改进自己的工作。
现在,我国法制正在日益健全,这是值得高兴的。但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扫除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既要有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还必须辅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舆论是一种影响人的行为、改变社会风气的巨大力量,切不可轻视。目前有些新闻传媒没有像《焦点访谈》那样花力气去做,这是需要改进的。
《焦点访谈》给人印象较深的又一点,是工作人员的吃苦精神与深入的采访作风。不久前,在一则题为《在路上》的现场报道中,记者们沿着从北京到深圳的公路线,行程三千余公里,边走边采访,历时十一天,途中经常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显然,这类采访活动除了劳累以外,既无礼品可拿,也与“有偿新闻”不沾边。相反,还经常受到被采访单位的冷遇,但他们并未因此退缩。这种敬业精神,是一个人民新闻工作者应当具有的品质。由此使我联想到了“有偿新闻”。这股歪风是否还在某些角落里吹动?笔者未作调查,不敢妄言。各种形式的“有偿新闻”,是对新闻队伍极为有害的一种腐蚀剂,也是妨碍记者、编辑深入采访,行使舆论监督职能的挡路石,是必须彻底剔除的。《焦点访谈》开播一年多来,给新闻界吹来了一股新风,他们的经验,无疑会有助于目前正在进行的新闻改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