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走近长征,走近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2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重走长征路”纪实

  走近长征,走近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本报记者卢新宁
编者按《“重走长征路”纪实》专栏今天与读者见面。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60周年,文化部举办了“重走长征路”系列文化活动,本报派记者卢新宁随行采访,并以随笔形式记录这次活动的盛况,反映长征沿途老区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风貌,记录老区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步伐,探访沿途革命遗址、遗迹和长征见证人的近况。今天发表的是记者传回的第一篇报道。
5月22日下午,“重走长征路”慰问演出团、记者采访团和科技扶贫小组一行50多人从北京飞抵南昌,由此开始为期一个月的“长征”之旅。
那是1934年10月,在南方湿热的阳光中,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举世闻名的长征。到1935年10月,3万余名红军男女迈动因营养不良而浮肿的双腿走过了11个省份、18条山脉、24条大河,行程两万多里。抵达陕北的时候,幸存者只剩下六七千人。长征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了一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一种与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相类似的民族寓言。
组织这次活动的文化部同志凭着长征的感召力,把众多知名演员聚集到“重走长征路”的旗帜下。王铁成、刘秉义是主动打来电话请求参加的;李雪健前段时间演戏激动时身体就发麻,在医生的劝导下正在联系住院检查,但一听到消息还是赶来了;牟玄甫的妻子分娩不久;在北京大学作家班进修的牛群今夏就要毕业,都是苦于分身无术的关口,却谁也不想错过这段难得的旅程;而牛群的老搭档冯巩则扬言要多带几个笔记本,走一路写一路,没准回来就能出一个好本子;62岁的游本昌大概是前不久去过西藏高原演出的缘故,对此次坚持走完长征路信心十足。在演艺界一些人热衷于“走穴”赚大钱的时候,他们中的不少人谢绝了各种演出邀请,毅然随团南下。
近年来,海南一家资产逾亿元的民营企业每年自发地组织员工去长征的终点陕北参观访问。他们抚摸着原始风味的窑洞、纺车和草鞋,遥想当年那支战不死、冲不散、打不垮、如有天助的军队,排除万难艰苦创业的激情和同舟共济的凝聚力油然而生。这已经成了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过关斩将的秘诀之一。
纵观世界文明史,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最有传奇色彩的无疑是长征。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道德资源、文化资源,长征故事在迈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依然有着旺盛的活力。
“重走长征路”活动正是要唤起国人对长征精神的回忆和认同。到南昌的当天,演出团不顾旅途劳累,立即开始为首场演出作准备。当他们在江西艺术剧院走台试练时,已是深夜11时30分。23日,《回延安》、《红星照我去战斗》、《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熟悉的旋律牵引着1000多位江西老表的心。演出团此次将在长征途中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地方献艺17场。而科技扶贫小组将配合文艺演出,在老区进行科技调研和扶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