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在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上下功夫——河南省培训农村干部的实践与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25
第9版(理论)
专栏:

  在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上下功夫
——河南省培训农村干部的实践与体会
任克礼
从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搞好农村工作、振兴农村经济看,提高农村干部素质都具有决定意义。用什么办法才能更有成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呢?党的十四大以后,河南省委经过研究、探索,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县、乡干部和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较大规模的培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新形势下搞好培训,是造就新一代农村骨干力量的基本方式和有效手段。
培养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工作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振兴农村经济是全省经济腾飞的关键。没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省的小康。而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则是振兴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工作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摆脱贫困奔小康已经成为全省农村的主流。但从总体上看,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一方面,全省涌现出一大批两个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先进县(市)、先进乡(镇)和先进村,另一方面尚有几十个县、几百个乡、几百万农村人口仍处于贫困状态。后进与先进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发展起点不同、地理条件各异等等,但主要原因之一是党组织的战斗力不强、发挥作用不好,而关键是党组织的带头人缺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应有知识和工作能力。凡是先进的地方,都有一个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党组织,有一个思想解放、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特别是有一个事业心、责任感强和具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好书记。而一些后进的地方,党组织软弱涣散,号召力和凝聚力差,领导班子观念陈旧,主要负责同志缺乏干事创业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面对贫困地区,我们看到了两个方面的落后:经济发展的落后和干部素质的落后。而观念陈旧、精神不振和素质低下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我们,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注意培养人。人是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只有造就一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奔小康目标的要求、具有素质优良、工作过硬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才能得到认真贯彻,广大农民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和发动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才能真正实现。因此,我们认为,培养提高农村基层干部,不但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而且是一项事关全局、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工作。经济上台阶必须首先抓住换脑筋这个“总开关”,即着力提高农村干部的基本素质和领导能力,特别要以抓县(市)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三级带头人的“换脑”来推动整个农村党员干部的“换脑”,以抓三级带头人素质的提高来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集中培训是提高农村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
由于需要培养提高的农村基层干部数量很大,加上他们需要提高素质的方面很多(包括思想理论、市场经济知识和致富本领等),不采取积极办法是难以奏效的。按照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的思想原则,省委决定采用集中培训的办法,分期分批较大规模地对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负责人进行培训,我们把这叫做“换脑工程”。在两年时间里,由省委组织部牵头,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好的林州市(原林县)和其他县(市)的6个先进村为培训基地,先后培训了118名县(市)党委书记、509名贫困落后乡(镇)党委书记、5030名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和34个贫困县的1000名先进村党支部书记。仿照省委的做法,各市(地)、县也对乡(镇)、村的大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了培训。包括省委书记等在内的领导同志常去讲课,各方面专家、先进村党支部书记前来传授知识和经验,重点进行四个方面的教育: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思想,提高思想理论素质;用林州人民的艰苦创业精神激励斗志,提高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丰富头脑,提高脱贫致富的本领;用先进地区的宝贵经验开拓思路,帮助寻找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门路和办法。
农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对他们的培训,要在提高质量、注重实效上下工夫。只有紧贴农村实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力求实在管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此,必须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上,想出新办法,采取新方式。
一是采取联系实际讲理论的办法。农村干部理论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他们灌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市场经济知识,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接受。为此,担负授课的领导、专家事先都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收集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许多数据资料和典型事例,在讲课中以事明理,虚实结合,生动感人,激起了学员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是运用典型引路和现场教学的办法。以先进典型的所在地作为培训基地,请他们介绍发展道路、亲身体会和实践经验,参训人员身临其境,在现场座谈、考察走访,目睹那里热气腾腾的发展景象,体会他们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这种办法能够大大增强培训效果。贫困地区的干部往往强调客观条件差,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的信心和勇气,在他们来到林州市接受培训以后,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林州市地处太行山区,历史上是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穷县。30多年来,林州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艰苦创业,顽强拚搏,谱写了修建红旗渠、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开展劳务输出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创业三部曲,综合经济实力跃升到全省118个县(市)的第12位。听取林州市的经验介绍,参观考察红旗渠和一批乡镇企业,参训人员感到经验实实在在,发展实实在在,受到的教育也实实在在。他们开阔了思路,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三是举办科技信息发布和项目洽谈会,教办法,引路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人才、信息和致富的门路。集中培训时,组织举办信息发布和项目洽谈,对参训人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各期培训班上,有关部门、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信息巡回发布团,先后介绍了种植业、养殖业、粮食深加工、机械、化工、电子、轻工、建材等500多项科研成果和适宜落后农区发展经济的“短平快”项目。参训人员增加了知识,得到了信息,学到了致富门路,他们边听边思考,争先恐后地进行咨询和洽谈。条件成熟的,当场达成意向性协议;需要进一步考察论证的,商定加强联系的方式和方法。
四是跟踪考察,管理服务,层层落实,巩固和发展培训的成果。培训班结束,培训任务要继续向前延伸,促进参训人员把思想上的飞跃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行动。省、市(地)、县(市)委对参训的村党支部书记和乡镇党委书记的基本情况、初步发展规划的落实和参训前后的变化等材料整理建档,作为考察督促其带领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依据。同时加强服务指导,对不同情况的乡村采取不同的扶持服务措施,并开展跟踪调查、全面调查和抽查。对参加培训后决心不大、措施不力、效果不好的进行教育帮助;经教育帮助仍不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及时进行调整。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对农村基层干部以“换脑筋、开眼界、教办法、引路子”为宗旨的培训工作已经初见成效。80%以上参训人员的所在地,加强了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开始起步,有的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由上可见,在新形势下,加大培训力度是适应新任务要求的一种好办法。这种办法着眼于教育人、激励人、帮助人。它要求培训对象首先要认真听课、刻苦学习,在掌握科学理论和知识的前提下,把对先进地区经验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要求培训对象既提高思想理论素质又提高实际工作本领,把学习先进经验和研究解决自己的问题结合起来,结业时所交的答卷是本地今后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在实践中锻炼,然而这种集中培训为总结已往实践经验提供了条件,更为今后的实践奠定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总之,这种培训方法抓住了提高干部素质这个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内容上体现了理论、思想、知识、经验和实际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在方法上充分发挥了高层次授课、先进典型引路和培训对象自我教育、共同提高的优势,因而它是我们党培养跨世纪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