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山区的年轻人——来自江西省永丰县的报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25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风雨人生

  山区的年轻人
——来自江西省永丰县的报道
周忠华
在地处偏僻山区的江西省永丰县,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后生崽,长大了,娶个老婆建栋房,生儿育女来防老。”说的是山里后生崽(年轻小伙子)只知缩在山里娶媳妇、建房子、生儿育女,平平淡淡过一生,而不敢走出山门去闯荡。如今不同了,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永丰县山区的后生崽,不仅敢于走出山门,而且还敢于立在浪尖闯大海!
刘永红:向猪仔要小康
1990年7月,家居富溪乡塘头村的刘永红,初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同父辈们一道过上了耕田取食的生活。两年多种田的实践使他认识到:家里的人之所以穷,穷就穷在单一种田和缺乏科技上,要摆脱贫穷走向小康,必须运用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志者。1993年,乡农业开发公司扶助农村发展养猪专业户。刘永红及时抓住这一机遇,申请加入了全乡百名养猪专业户的行列。
然而,对一个走出校门不久的青年农民来说,要改变过去一户养一两头猪过年的传统,发展规模养猪,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刘永红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暗下决心要靠养猪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小康路。他通过外出走访了解到,规模养猪成败的关键在于科学饲养和治病防疫。为此,他先后买了20多本科学养猪的书籍自学,并购买了养猪必备的兽药和药用器械,一边看书,一边按科学的方法建猪栏、选猪仔、配饲料、打防疫针、喂防病药。
就这样,刘永红通过边学习、边实践,很快掌握了科学养猪和科学防疫的技术。1993年是他实施规模养猪的第一年,他家出栏生猪75头,获纯收入1万多元。到1994年,他实现了自繁自养,全年出售肉猪118头,共获纯收入3.6万元,硬是靠养猪过上了小康生活!
但刘永红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富裕,他说:“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有责任帮助其他农民富起来。”
他所在的塘头村有26户人家搞了规模养猪,且户户养猪都在30头以上。小刘便当上了义务饲养技术传播员和猪病防治员。每当有人向他询问养猪技术时,他总是毫不保留地解答,直到对方满意为止;每当有人请他看猪病,他更是有求必应。在刘永红等人的热心帮助下,近几年,塘头村养猪户的生猪死亡率都控制在1%以内,生猪出栏率达到98%以上。
温小永:靠山会“吃山”
人们都夸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为人先。没想到地处山旮旯的潭头乡年仅22岁的共青团员温小永,也成了全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办了乡里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飞龙木制品厂,当上了这家工厂的厂长!
1993年3月,刚刚学完高中课程、准备迎接高考的温小永,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吉安县东固镇看到一车车折尺片从镇里的折尺厂运出,突然激发了“灵感”:自己所在的乡也是个山区乡,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何不办个折尺厂呢?
说干就干,温小永不顾父母的反对,放弃了高考升学的机会,向亲朋好友借了2000元,跑浙江、福建等地进行市场调查。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他了解到:办折尺厂既有本地资源作靠山,又有省内外的广阔市场,是一项很有前途的产业;同时,他还学到了江浙地区农民筹措资金发展乡镇企业的办法,也就是几家或几十家合股联姻,兴办股份合作制企业。
回家后,温小永向乡政府提交了兴办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他联合本乡的6户农民,筹集资金4万多元,办起了全乡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飞龙木制品厂。
为了使企业尽快投产见效,温小永发挥了年轻人特有的快捷作风,从筹集资金建厂房,调运安装机器,聘用职工,到收购原材料,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企业便进入了试产期。
为了使企业一投产就拿出高质量的产品,温小永把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放在首位,对每个职工进行岗前培训,还选派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职工到外地的木制品厂学习,使企业继生产出高质量的折尺片之后,又生产出了高质量的木衣夹。
为了使企业赢得市场,温小永先后与省内外6家木制品厂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产品便远销到了东南亚各国。
就这样,在温小永的努力下,飞龙木制品厂很快得以“起飞”。温小永也因此成了这山旮旯里的小有名气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老板,并被评为全乡先进企业家。
黎人承:叫山货出大山
今年21岁的黎人承,与人交谈起来,还有几分女孩子般的羞涩,可当他闯起市场、做起生意来,又是那样的果断和精明。
黎人承是永丰县南端山区上溪乡上溪村人。1994年初,当他看到本乡出产的竹木、毛边纸、草纸、笋干等山货大量积压时,便放弃在上溪街上开的小商店,毅然做起了推销山货的生意。
同其他闯市场、做生意的农民不一样的是,黎人承不是急于把货卖出去,而是先向父亲等一批有闯市场经验的前辈学习,并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了解掌握各方面的市场信息。通过两三个月的努力,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意经”。
生意场上有一句老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黎人承推销山货,每次都将自己的货物质量、成本价格如实地告诉买主,并允许买主与其它地方的同类货物进行比较,若自己的质次价高可以不买。一次,小黎装一车毛边纸到广东省澄海市去卖,货到后他如实地告诉买主,车里的2000刀毛边纸,有1000刀是一级品,600刀是二级品,400刀是三级品。买主一验货,果然如小黎所说。买主十分高兴,拍着小黎的肩膀说:“和你这样诚实的人做生意,我们放心。”
“十个贩子九个坑”,这是人们对一般“贩子客”(生意人)的评价。但黎人承认为,靠坑、靠骗只能得逞一时,不可能长久;闯市场、销山货,一不能坑买主和卖主,二不能偷漏国家的税收,否则,人民和国家都不允许。因此,小黎自出山闯海之日起,始终坚持不坑顾主、不骗国家的信条。收购本地农民的货物,他从不压级压价,并尽可能地让利。对国家税费,他更是坚持依法纳税、照章交费。1994年他出山闯海的第一年,就上交国家税金10627元,成为永丰县16个纳税万元以上的个体户之一,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1994年,黎人承共推销木竹、毛边纸、草纸、笋干等山货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硬是叫一车车山货走出了大山,使农民得到了实惠,自己也获得了较可观的收入。                   
编后:在上一期《当代青年》版中,我们介绍了江苏盐城几位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落榜不失志,努力钻研种植、养殖等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经过几年的风吹雨打,终于使河塘变成了“聚宝盆”,荒滩长出了“摇钱树”,庭院盛开了“致富花”;他们自己也成为农民心中的“土专家”、“田秀才”。今天,我们又把江西永丰几位农村青年发挥本地优势,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事迹介绍给读者,希望能给青年朋友、特别是广大的农村青年朋友一点启示:要摆脱贫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必只把目光放在高考或进城打工上,成功的路也许就在你的脚下;只要你像上述青年朋友一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刻苦学习,勤奋劳作,大地同样会给你丰厚的报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