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竹:一生的写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25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竹:一生的写照
李彦春
90岁的陈云走了。身后遗物:3卷《陈云文选》,少量存款、几十盘评弹磁带和对子女的教诲。
陈云生前没留遗嘱,逝世以后,家人为了纪念他于1919—1933年在上海与白色恐怖斗争的岁月,将骨灰的一半留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50年代,陈云就响应毛泽东关于中央领导人要带头火葬的号召,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赞成死后火葬,同时可以解剖遗体,证明医生诊断是否正确。解剖,无损于死者,有益于医学。”
毛泽东生前评价陈云:公道、能干,比较稳当,看问题有眼光、尖锐,能抓到要点。
他一生不愿宣传自己。1945年,他论功劳:第一,人民的力量;第二,党的领导;第三,个人才智。这个次序不能颠倒了。
1982年,编纂《陈云同志文稿选编》(1949—1956)时,他对编者讲:“有需要讲清楚的几个问题在后记注明。
⒈这个时期所做的重大决策,都是集体决定,是根据毛主席路线提出来的,也是中央批准的。
⒉在具体工作中,薄一波起了重大作用。
⒊如果讲功劳,不要记在我个人身上,我只是做了必要的调查研究。”
一生注重调查研究,是人们对他一致的作风评价。解放初期,他经过调查研究后,平抑了市场物价,结束了国民党12年的通货膨胀,毛泽东评价这一场经济仗的意义:“打得不比淮海战役差。”
老同志遇到问题,“听听陈云的意见”已成开窍的钥匙。
“办事从全国,从党的根本利益考虑,别顾及眼前利益。”陈云生前多次重复这话。他常以有飞龙图案的茶杯做例:“你坐的位置能看到一条龙,我坐的位置也看到一条龙,茶杯转一圈,就看全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他的唯物论;交换、比较、反复,是他的辩证法。
凡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个鼓励人说真话的习惯。他在决定事情前,先假设个对立面。在征求别人意见时,着重说上一句:“你要讲真话。”事情决定后,他对被征求者说:“你的意见是对的。”反之,他也会对持相反意见的人说明:“你错在哪儿……”他的名言是:“有钱难买反对意见。”
陈云不收礼,有口皆碑。他说:“送礼是有求于我,收下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
他一生简朴。他的卧室内有一只从延安带过来的旧皮箱,晚年,他的食谱多年如此。早餐:面包果酱,豆浆;午餐:一荤一素一汤;晚餐;豆制品、蔬菜、水果。为免浪费,菜汤也喝净。他坐红旗车,穿中山装。临终时,他的工资1300多元。
他每天看两份报纸,《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收听新闻联播。住院前,他从广播中听到中央机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消息,于是,他从不多的存款中取出5000元。他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出现小学生辍学的事,太不应该了。”
他有5个子女,2男3女,均受过高等教育。他对子女的教育,一行无言之教,二抓问题,并且抓结果。
陈云对子女的教育原则是:⒈读好书。⒉做好人。
对部下子女的要求是:⒈遵纪守法,⒉读好书。
1949年,他在给战友儿子的信中指出:千万不可以功臣的子弟自居。
对凡来看他的部下,他首先问:“子女怎么样”?叙旧中,他仍把话题扯到子女身上。他说:“如果生活有困难,孩子上学有困难,我会帮忙。如果孩子出了事找我,你找上门来,我不但不帮,我还会批评你。”部下临行,他仍叮咛:“让孩子一定遵纪守法。”
对身边工作人员,他建议他们学哲学:“根据我的经验,学哲学思想容易开窍。思想方法搞不对,问题就处理不好。”
这次来京悼念他的部下们,提起当年首长陆续送他们出去学习文化的往事,又是一阵唏嘘。
4月18日,京西宾馆,陈云的大女儿陈伟力代表全家对前来参加悼念父亲活动的工作人员、朋友、亲属表示感谢。她情绪激动,声音哽咽:“我的父亲不在人世了,我们都很悲痛,我们子女永远怀念他。怀念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怀念他对我们的教育;怀念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保持清醒头脑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会继承父亲的遗愿。社会主义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我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重复两遍)!”
陈云一生爱竹。在他走过的中国大地上,他偏爱杭州一个绿竹掩映的地方,并题字:云栖竹径。他现居的院子里也有一片修竹。竹,陈云一生的写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