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浚县揽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25
第12版(副刊)
专栏:

  浚县揽胜
张富民马金章
面对卫河逝水,感悟沧桑岁月留给浚县古城昨天的故事和今天的繁华;去到小街幽巷的古槐荫里,面对拙朴浑厚的民居雕饰和那被踏光了的街面上的石板,寻找散落在石缝苔藓里的黄河浪涛浸润的痕迹。
浚县古代称黎阳。追溯浚县的历史,首先使人记起的便是《尚书·禹贡》里的记载:禹导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古黄河从大伾山下流过,那大伾山,正是黎阳古治的依托。
当笼罩着黄河故道的氤氲之气渐渐飘散,你会惊奇地看到,大伾山下三国时代袁曹官渡会战中关羽斩颜良的白马坡古战场,当年那震天的杀声,似乎还在荒坡土冢间回荡。
公元204年正月,曹操为攻打邺城,在淇河口下大枋木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枋头城遗迹宛在,那条白沟,也正是如今流经浚县城的卫河的前身。
也许是造物主的钟情,也许是先民们在选址造城时独具慧眼,傍城的浮丘山和大伾山,使得浚县这方神奇的土地显得钟灵而毓秀。浮丘山形若龙舟,静静地泊浮于卫河岸边。山上的青峰岩演义着女娲炼石的动人传说,千佛洞中近千尊石像,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期的雕刻艺术,明代的碧霞宫则显庄严宏大,它占地万余平方米,院内碑碣林立,殿宇错落,戏楼、山门、主殿,后楼,位于一条中轴且依次升高,体现了宗教建筑的神秘和严整。飞檐翘角的殿堂廊庑,精雕细刻的檐牙垂栊,集释儒道于一身的文化内涵、熔粗犷秀巧于一炉的艺术特色,俨然是古人在天地间塑造的一座丰碑。登浮丘山顶,遥望落日余晖里的太行山,茫茫苍苍,腾挪奔窜,山的雄壮与雄浑尽收眼底,一刹时,飘浮于原野阡陌上的淡岚轻烟,恰似吞山吐壑的云雾,仿佛这浮丘山也正是那远山近峰中的一员,正随大山的节律而腾挪,如行驰于云间,似飘浮于浪巅,使人在远与近飘与浮之间迷失了自我,一时竟不知身在何方仙山胜境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伾山不以其高峻嵯峨著称于世,却以其平地孤突而气象非凡。曲径石阶,会将你引入禅房花深处,翼然的亭榭,勾画出又一重美妙的风景。汉光武帝刘秀曾在山上筑坛祭天,并谥封为“青坛山”,曹丕、刘桢、杨巨源、王阳明等名人大家竞相登临题诗作赋,摩崖刻石。王维的诗句“霭霭黎阳川,孤峰凌云烟”,至今脍炙人口。李密曾在山顶建点将台,韩世忠曾在山下与金兀朮血战。十六国后赵开凿的大石佛高八丈,被称为“北方第一大石佛”,它双目平视,神情庄严。1600多年来,它俯视着黄河巨变,俯视着人间沧桑,俨然一位超然度外的智者。大石佛周围,寺庙棋布,亭台毗连,千年石刹天宁寺,清静幽雅的吕祖祠,隐现在苍松怪柏间,与蓝天白云、青石危峰组成一幅幅独具风格的画卷,倒也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登大伾极目浚县大地,那散存于乡野间的恩菜坊、升仙塔、子贡、李密墓以及新石器时的文化遗址,战国时代的贵族墓葬、汉代大冢,一处处,都如一首气势恢宏的史诗,让人读来热血沸腾。
自西汉建制,2000多年间,浚县历来是州、府、县所在地。这座名城有着辉煌的历史,如今60万浚县人,正以前无古人的胆略和气魄,再铸浚县明天的辉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