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从龙羊峡到李家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2-02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从龙羊峡到李家峡
本报记者陈勇进
翻过日月山,汽车在一座山头上嘎的一声停住了,车上的人把目光投向那水光接天处。曾在龙羊峡工作19个年头的焦永才对我说:那就是龙羊峡水库。它拦蓄了黄河上游的洪水,可蓄水247亿立方米呢。水库里放养的虹鳟鱼,刺少肉肥,味道鲜美啊!
这虹鳟鱼,是龙羊峡电厂与联合国粮农署合作试养的,产量很高。目前,水库里尚有200吨鱼待售。虹鳟鱼从北欧的挪威引进,在这里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这库区有30万亩水面可养虹鳟鱼哩!
八年风雨龙羊峡
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第一个梯级电站,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和贵南县交界处,坝高178米。由水电第四工程局建设。
从1987年10月到今年5月,龙羊峡电站累计发电325亿千瓦时,产值23亿元,它为西北电网的稳定运行,做出了重大贡献。仅内蒙古河套地区的粮食产量,就由80年代初的6.5亿公斤,增加到90年代的10亿公斤。此外,它还有效地缓解了黄河下游的冰凌灾害。
龙羊峡是个十分险峻的大峡谷。在电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多次经受了洪水和地震的考验。1981年9月,黄河上游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流量达5570立方米/秒。水电四局上万名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日夜抗洪抢险,实现了国务院指示的保住龙羊峡围堰、保住刘家峡电站、保证青、甘、宁、内蒙古等四省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90年4月,青海塘格木、河卡发生了6.9级地震,震中距龙羊峡仅58.5公里。在强震中,龙羊峡地动山摇,房屋倒塌,山体迸裂,严重地威胁到大坝的安全。此时,龙羊峡大坝已拦蓄122亿立方米的黄河之水,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经过连续9个小时监测,大坝等各种水工建筑物竟安然无恙。
焦永才来自辽宁省,曾是龙羊峡砂石厂的党委书记,建设电站期间腰部有伤,走路艰难。在拦河大坝上,他指着对面的山谷说,那是葫芦峪。为建设龙羊峡电站,四局有128名职工安葬在那里。
此时,虎山坡上传来隆隆的炮响,焦永才给我介绍龙羊峡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刘金峰。他比焦永才壮实,也是第一批来龙羊峡参加建设的。刘金峰说,1989年7月,坝后虎山坡开始塌滑,直接威胁电站的运行。现在,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完工后,电站就安全了。
山谷竞吹改革风
又一个巨大的水电工程,在龙羊峡下游110公里处的李家峡正在紧张施工。
1987年6月,来自龙羊峡的水电四局的职工们,开进李家峡,拉开了电站建设的序幕。
李家峡水电站在青海省尖扎县和化隆县交界处,是黄河上第一个全面实行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的电站。
在黄河上,具有30年施工经验的水电四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于1987年夺得李家峡导流洞工程标。其后,又连中3标,包括电站枢纽工程在内,成为李家峡主要施工单位。李家峡电站,由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建设局负责控制投资、工期、质量,以及工程协调,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和监理。
李家峡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年设计发电量为59亿千瓦时。龙羊峡总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发电量为60亿千瓦时。参加建设龙羊峡电站的四局职工为1.5万人,年人均产值1万多元,而四局在李家峡参加施工的职工为5000人,1994年人均产值5万多元。李家峡电站施工质量好,进度快,预计可比龙羊峡工期缩短一年。
早在1986年,龙羊峡电站进入发电机安装阶段,改革之风震惊了四局上下。高级工程师张儒林大胆地在机电安装处进行改革,制定和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应用施工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3年间,先后夺得一、二号机提前3个月,三、四号机提前6个月并网发电的好成绩。装机速度之快、工作效率之高、工程质量之优是前所未有的。四台机组都是一次安装、一次调试、一次启动成功。安装处的体制改革,激励着四局职工,决心把李家峡的建设完成得更好。
李家峡水电站引水压力钢管总长度920米,钢管净重5197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钢管制作中,发明了“巨型引水压力钢管整体卷制”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瓦片组圆制作钢管的旧工艺,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效两倍多。不久以前,这项新技术获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李家峡建设中,除积极推广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外,水电四局还从欧、美、日、俄等国购置各种先进设备。从此,导流洞开挖进度加快了,从打眼放炮到出渣的循环周期,由最初的20多个小时,缩短到9.5小时。
从1993年3月开始,李家峡施工局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以生产指挥、工程技术、物资管理、人财管理、后勤事务、党政系统六大办公室,取代了原先30多个处室的建制。改变原来三级管理二级核算为施工局直接管理一级核算。在分配制度上,把劳动成果和分配直接挂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按月核实完成的产值,扣除支出,核算出盈亏,与工资挂钩。还推行项目负责管理,把主要施工项目分解到个人,明确提出质量、安全、效益的具体目标。这样,减少了办公层次,压缩了非生产性人员,理顺了分配关系,调动了职工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李家峡上英雄歌
我到李家峡工地后,不少人要我访问王冰,说王冰懂技术,又能干、肯干,群众关系好,等等。王冰今年33岁,是李家峡施工局局长。他198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自己要求到艰苦的龙羊峡工作。一天,我路过施工局门口,看见一个年轻人端着碗蹲在地上吃饭,一只手里还拿着蒜瓣。和他正说笑的职工告诉我,他就是王冰。
王冰和我谈话,一开头就说,施工局始终把提高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经济效益。对李家峡每一项工程的要求和检查十分严格,浇注的每一方混凝土都经过认真检查,不合格就返工,绝不含糊。
在李家峡工地上,我碰到不少意想不到的事。
工人们在左右坝肩的岩石上打孔,有的正往孔里插钢筋。人们说,这叫岩锚,是李家峡施工局的一项新技术。李家峡电站所处位置的地质结构松散,岩层容易滑坡塌陷。为此,施工局的职工在岩石上钻出一个个十几米、几十米深的洞,把锚杆、锚索深深插进去,再用水泥砂浆把洞填实。岩锚就像“纳鞋底”一样,一排一排,密密麻麻,把整个山头和开挖断面牢牢固定住。
在机械厂工地上,我看到那巨大的钢管里,竟有两个姑娘在焊接,火花在她们胸前闪烁。她们休息时,我问那个面带笑容的圆脸姑娘唐琼英在焊什么。她说,这是引水压力钢管。那个白净面孔、腼腆的崇丽娟说,这钢管直径为8米,周长25米多。李家峡的设备,多是从龙羊峡搬来的,机械虽然陈旧,经过改造,干的活儿还是符合标准的。小崇说,厂里对焊好的钢管,要用超声波检查,还要用射线拍片检验,严得很啊!我问两个姑娘最高兴的是什么?小崇说是焊接合格。小唐笑着说,一旦检查合格,全班就唱歌。
今年7月4日,我到李家峡工地,计划访问4天,结果延长到7月14日,觉得还不够。离开李家峡的前一天,他们邀我到大坝前看看。在隆隆的机器轰鸣声中,来到水库库底。坝已接近百米高,大家正为1996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而努力。仰望大坝高处,但见白云在工人们身边飘动。(附图片)
左上图:龙羊峡水电站大坝全景。
左图:正在建设中的李家峡水电站。
下图由刘小青绘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