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5
第10版(副刊)
专栏: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郭同文
在风光旖旎的大海之滨,我望着宛若千军万马的滔滔海浪,不由得想起了青岛解放时,人民解放军高唱着军歌,行进在迎军大路上的情景。那时,我在初中读书,手持小彩旗,欢呼在夹道欢迎的人群中,第一次听到排山倒海般的高昂曲调:“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的歌声多嘹亮”……
不久,音乐老师教会了我们全班同学唱这支歌。点起了我心中的一盏灯,胸中的一团火。
1956年夏,在青岛举办了全国首届少年运动会。那时,我是山东大学中文系学生,应邀到会做记者工作,还兼做由京莅会的艺术家的向导。这天下午,大会秘书组的同志对我说:“军歌曲作者郑律成由北京来,准备到会采访和体验生活。今晚,你先陪他游览一下栈桥。”这意外消息,使我欣喜若狂。
夜晚的栈桥浮光万点,如银河铺地。在这横深入海440米的长桥上,左右两旁那根根灯柱高擎着盏盏球灯,像盛开的朵朵红荷。我和著名音乐家、国际主义战士郑律成并肩走在长桥上,心里如同此时的大海一样——正是满潮。
我说:“由您作曲的军歌,是在解放后我学会的第一支歌,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支歌。”
“为什么呢?”他问。
我望一望茫茫海水说:“这支歌‘背负着民族的希望’。青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次沦陷在日本军国主义统治下,受尽了民族压迫。不知有多少人死于侵略者屠刀下,不知有多少人饿死在街头。就拿海港码头工人来说,长年受苦役,一旦染病,就被强迫‘隔离’,断绝水、饭、药。有一年港内伤寒病流行,仅5号、6号码头就这样被折磨死300多工人,都被抬出扔到海里。是亲人解放军打败了日本侵略军,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后又解放了青岛,所以青岛人民特别热爱解放军,特别爱唱军歌。”
他点点头道:“我和诗人公木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来到了延安。1939年7月,在‘七七’事变两周年时,我们二人怀着抗日救国、奋勇杀敌的豪情,写下了《八路军大合唱》,共由六首歌曲组成。八路军战士们高唱着这些歌,奔赴前线,与敌人浴血奋战。其中的《八路军进行曲》传唱最广,唱到抗战胜利后,改名为《解放军进行曲》,唱到建国后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我们一边说着,一边走着,不觉来到长桥尽头的回澜阁。这如长虹卧波的回澜阁,被万顷碧波簇拥着,如同在大海的怀抱里。站在阁前,郑律成望着与这琼楼玉宇、翼然如飞的海上建筑物隔水相望的琴岛,望着琴岛上的壮丽灯塔,高兴地说:“塔上红灯是这样亮、这样美,映照海中,红光碧海,美不胜收。”
我笑道:“这正是‘琴岛飘灯’,是青岛十景之一。这灯塔是各类船只进出青岛港的航标。夜海茫茫中,召唤着远航归来的海轮和渔帆。”
说话间,只见一艘潜艇浮出水面,向军港缓缓驶去。接着由远方驶来了六艘鱼雷艇,迎着灯塔,列队整齐地向着琴岛的方向开来。这时候,海风吹过,滔声阵阵,军歌嘹亮……
37年之后,1993年夏,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大学教授、83岁高龄的军歌词作者公木来青岛参加学术会议。我作为青岛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有幸陪他披着月光同登青岛大学图书大楼。
在背山面海的大楼上,我激动地对公木先生介绍说:“这座图书楼是依山而建,这山就是九峰并列的浮山,当年日本侵略军在这里杀害过抗日爱国志士,而浮山的花岗石是肉红色的,人们说,这是烈士鲜血染红的。耸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巨石,就是浮山花岗岩。开采花岗巨石时,解放军战士们曾高唱军歌来到这开采场……”
公木先生听到这里好像顿受激发,挥笔写下了刚劲的大字:
时空无穷极自然,
永生天地有大美。
然后签写了他的笔名公木和原名张松如。望着满头银发的军歌词作者,耳边仿佛响起了“向前向前向前”的歌声。50余年来,这支歌不仅鼓舞着人民子弟兵全军将士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而且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整齐步伐”,“向前向前”,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家园。这震动寰宇的壮丽歌声,融会了中华民族伟大进程、改革开放的节奏之中。我也越来越体会到“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对每一位战士、对中华民族每一位热血儿女有何等分量、何等感召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