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爱,托起一轮生命的夕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5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爱,托起一轮生命的夕阳
周锦乐王青
喀喇昆仑山雪水滋润了山脚下那片肥美的原野——这就是塔克拉玛干大漠南缘的和田。
在这片古老而富有传奇的土地上,传诵着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位普普通通的汉族解放军战士,用爱心托起一位人生坎坷的维吾尔族老妈妈生命的夕阳。
这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就是和田军分区电台台长、专业军士汪新亚。
“古尔邦”节来临之际,笔者采访了汪新亚。正巧,小汪拎着一大兜鸡蛋去看望老人。来到阿孜罕家里,汪新亚掏出60元钱递给她,亲切地说:“阿娜(妈妈的意思),这是给您过节用的,过节那天,我有空就来看您,如果来不成,可别再等我了。”
汪新亚与阿孜罕建立母子情已有13年了。
1983年元月,部队开展爱民活动,参军才3个月的汪新亚和他的战友们,来到和田市伊里其乡五保户阿孜罕大妈家,帮助收拾庭院和房子。告别时一直沉默无语的阿孜罕突然用流利的汉语说:“解放军同志,谢谢你们了。”
汪新亚了解到,老人的丈夫去世后,17岁的小儿子在河里游泳被淹死,接着大儿子和女儿相继患急症离开了她,这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使阿孜罕变得心灰意冷,几次寻短见都被人救了下来。
小汪觉得,老妈妈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创伤,只有用爱和家庭的温暖才能愈合。打这以后,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看她。小汪那频频出现忙里忙外的身影,使阿孜罕大妈仿佛觉着离开了她的儿子又回到了身边,脸上渐渐绽开了笑容。
1989年6月初,小汪和战友们到农村帮老乡收割小麦,一个多星期才回来,马上去看阿孜罕妈妈,没想到大妈病倒在炕上,他赶忙回部队,找来一辆人力车,让两个战士帮忙,把她送到医院。经医生诊断,患的是肺炎,需要住院治病。老妈妈执意不肯,于是小汪每天便接送她到医院输液打针,端水、拿药、侍候在身旁。直到这时,战友们才发现一个秘密——小汪有个维吾尔族母亲,而且已经照顾她7年了。
1990年5月,和田下了一场大雨,小汪发现住房漏水,马上想到阿孜罕大妈的旧房子有危险,立刻跑到大妈家。他刚把阿孜罕扶出门口,一堵墙就塌了。雨停后,小汪请来泥瓦工,自己和泥当小工干了两天,帮助大妈修好了房子。
13年来,小汪每月按时给阿孜罕大妈送一些生活费。小汪刚参军那会儿,每月只有20多元津贴费,他总是节省下零花钱,给大妈买一些好吃的。后来工资逐渐提高了,每月给大妈的生活费用增加到20元,冬天再给她买些煤和柴火,节日另外给一些钱。每当探亲或出差,小汪就把钱交给战友,按时给大妈送去。1988年小汪结婚了,爱人每次来队,小汪都要领着她登门看望婆婆。
小汪用一颗纯真的爱心温暖一位孤苦老人的故事,在和田各族群众中广为传诵。他的战友们曾作过粗略统计,仅近5年来,小汪就为老人买粮500公斤,清油100公斤,各类食品60公斤,煤、柴2000多公斤,给老人现金1000余元。
1990年至1995年,小汪连年被评为学雷锋标兵,优秀共产党员,被和田地区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双拥”模范。
提起这些,汪新亚说:“我觉得生活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都应相互关心,人人献出一点爱,心灵的沙漠就能变成绿洲。”(附图片)
“金花”崔成楠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