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召开第二次大会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效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0
第7版(国际)
专栏: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召开第二次大会
  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效应
新华社日内瓦7月8日电(记者陈维斌)今天在这里开幕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二次大会敦促各缔约国政府采取具体行动,减少导致温室效应的各种气体的排放量,以防止地球气温上升,并呼吁各缔约国遵守公约的规定。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小组发表的报告,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30%,甲烷增加了14.5%,一氧化氮增加了15%。这些导致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的气体的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对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的使用和土壤改良以及农业化肥的使用等造成的。
温室效应导致了地球平均气温在一个世纪中上升了0.5摄氏度。地球气温上升反过来又影响了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本次大会主席、津巴布韦环境和旅游部长奇穆滕古文德在开幕式上强调说:“气候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存,人类的活动又使气候发生变化,因此如果大家要想避免自然灾害,就得行动起来。”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签署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到200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应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上。去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一次缔约国大会确认,工业发达国家到200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上还不够,同时还要求它们在2000年以后采取更加严厉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然而,发达国家对实施公约的规定仍存在分歧。在1990年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61%的17个工业国家认为,如果缺少新的措施,这个目标不会得以实现,它们到200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上升。瑞士、德国、英国、丹麦、卢森堡和荷兰则计划到200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或低于1990年的水平。瑞士还希望尽快通过一项气候变化公约附加议定书,确定到201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到10%。
与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工业化国家向它们提供实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技术合作手段。
专家们认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希望缔约国政府共同采取措施落实公约的规定,逐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然而能否实现公约的目标,将主要取决于各国政府的政治意愿和承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