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20年风餐露宿,终于再现可与长城、大运河比肩的中国古代第三大建筑奇迹再现千里栈道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0
第10版(文化)
专栏:

20年风餐露宿,终于再现可与长城、大运河比肩的中国古代第三大建筑奇迹
  再现千里栈道的人
贾连友
一条强壮的汉子,身背画夹,风餐露宿,凭着艺术家特有的激情和毅力,跋涉在秦岭巴山的崇山峻岭之间。经过长达20年的探索,终于把早已从人类视野中消失的千里栈道,被茅以升称为可与长城、大运河比肩的中国古代第三大建筑奇迹,形象逼真地再现于宽1米、长200米的画卷上。
70年代初,张维铮从北京来到陕西汉中。当火车飞驰于绵延起伏的秦巴山间,他惊讶地发现了悬崖绝壁间的残垣断柱。那是先民们早于万里长城完成的大规模土木建筑,中国古代穿越秦巴大山的国家级“高速公路”——古栈道。它始于春秋战国,盛于秦汉唐宋。尽管沧海桑田、兵毁火焚,这一古代奇观几乎消失殆尽,但依然闪现着不曾泯灭的恢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张维铮对栈道遗迹早有所闻,在以后几年中,他翻阅了大量有关栈道的史料,从考古、文化、民俗、建筑、交通等方面潜心研究,萌生了要用毕生的精力去考证和描绘这段古老文明的念头。非常理解他的妻子拿出了家里省吃俭用积攒的全部积蓄,为张维铮添置了绘画工具及照相机、望远镜、帐篷等野外用具。
1979年秋,他踏上了远行考察的征程,选择的第一条道就是李白吟叹过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金牛道。在漫长的岁月中,他徒步考察蜿蜒于秦巴大山间的7条栈道。置身于荒无人烟的深山险壑,他常在岩洞或树杈上过夜。在傥骆道,他与一头凶猛的野猪相遇,幸亏是隔着一条湍急的河水;在米仓道,他从枯朽的木桥上坠下去,深冬刺骨的河水把他一直冲卷到50多米外的一块大石头下,才被人搭救,至今落下两腿风湿性疼痛;在褒斜道,他双手抠着悬崖在绝壁上困了3个小时,爬过100多米险段,而脚下是深不可测的峡谷……为了一个个实物考证,他常常自己掏钱雇上一名向导,山上山下盘旋几天甚至几十天,走访几十人甚至上百人。
一次次远行考察,一次次回到仅有四平方米的狭窄画室里,他的画卷也随之一节节地向前延伸。张维铮融会西洋画写实与中国画写意的手法,真实地再现出千里栈道的历史原貌:汉褒斜道上,长长的栈道支架一头入山腹,一头立于水中,铺板搭盖形成的一间间栈阁相通相连,沿河谷,顺山势,游龙一般伸向山谷尽头——这种被称为“立柱支撑”式栈道低而平缓。为免遭洪水冲袭,唐时栈道大多高悬山腰,且由木梁换为石梁,形成“千梁无柱”式栈道。至宋时,古人用火药开山劈道,栈道由高降低,大多修成了土石栈道。
画卷再现的当年风土人情也饶有兴味:唐代的文川道上,吐蕃族向唐皇进贡的长长的牦牛队驮着各种贡品一路而来,行人纷纷让道;高低起伏的栈道集镇上,穿着紫袍的王宫大臣坐着滑竿、软轿,接受当地穿绿袍的地方小官的迎送;酒楼、茶馆生意兴隆;商店里,黄发碧眼的欧洲商人正挑选蜀锦;栈道下的山崖上,有工匠在雕刻佛像……
在汉中召开的国际石门栈道研讨会上,当中外专家学者目睹了他的部分栈道画卷后,惊讶地赞叹他拯救了一段日渐消失的古代文明。(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