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人与环境交融经济社会齐翼——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工作者谈可持续发展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0
第10版(文化)
专栏:文化探访录

  人与环境交融经济社会齐翼
——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工作者谈可持续发展观
本期探访专家:邓楠甘师俊迟计张家源杨书武赵建军
徐俊樊平
本报记者杨武军
编者按:1986年,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等23个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江苏省常州市、无锡县华庄镇等地开展了一项旨在通过科技进步引导与促进社会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示范试点工作。1992年,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建立一批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994年,中国政府宣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验区成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地。时至今日,国家级实验区已有22个,省级实验区40多个。
在长达10年的实验区工作中,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他们的想法会给读者一定启示。
人类发展的新境界
邓楠(国家科委副主任):可持续发展是近些年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种战略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西方发展模式的否定,是人类经过惨痛的教训、经过痛苦思考后做出的共同选择。人口膨胀、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等,这些与工业化同时出现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已对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构成威胁。这就迫使我们重新选择发展道路。其实,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今天重温恩格斯这段话,不能不使我们更加佩服革命导师的远见卓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体现。用一句古老的中国哲学概念来表述,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应该是一种很高的追求了。差不多我们每一个实验区,都把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环境优美、人民幸福作为最终目标来追求,突破了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不同的成效。
甘师俊(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国家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作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基地的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也写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成为国家行动方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从国家意志转化为有效的地方行动。我国各个地方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资源环境差异很大,需要探索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不同类型的地方行动模式。我们从国情出发,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使我们的发展更有理性,更有后劲。相对于不顾资源环境而只顾经济增长来说,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更文明的发展。
樊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人员):以往发展模式的弊端在于单纯追求GNP、GDP的增长,巨大的经济增长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通过污染环境将企业成本转嫁给社会,二是滥采滥用资源,不顾及子孙后代的发展。这其中有技术手段问题,也涉及社会机制,其中社会结构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资源的使用规则。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科技引导和社会文明进步结合起来,从技术进步和资源使用规则两个方面保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有别于以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赵建军(江苏省常州市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办公室主任):社会经济发展应该以人为本,这是常州市从几十年发展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常州曾经长期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1986年常州GDP比1978年翻了近一番。然而,与此同时社会方面却暴露出一些问题,人口素质相对不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形成高密度工业污染源,城市扩张和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生活废弃物日益增多,不能提供有效社会保障等,这些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面对如此压力,1986年常州主动争取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大力发展科教文卫和环境保护项目,兴建了全国一流的职业教育中心、图书馆、影视城,完善了三级卫生预防保健网络,城市向分散组团式布局结构和绿色敞开式空间方向发展,产业向科技型转化,人们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良好的社会综合环境为常州引来了大量资金,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1985年至1995年,常州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2.8%,高出以前10多个百分点。
天人合一善待环境
邓楠: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点不能动摇,但同时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资源环境观。可持续发展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使人民群众在得到眼前实惠的同时,保证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现在有些地方为了寻求经济发展,已经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是不足取的。有些地方城镇规模起来了,绿地没有了。淮河沿岸有那么多污染工厂,当时对这样的后果不是没有预见,但就是没有及时有力制止,现在不得不下令关闭。有的小煤窑破坏性、掠夺性开采,乱挖矿脉,塌陷进水,酿成重大伤亡事故,为什么不能合理协调和有效控制呢?中国的发展需要市场经济,但市场行为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约束破坏公共资源(如环境)的企业行为。不能把可持续发展仅仅理解成为政府投资办公益事业,单纯保护资源环境。我们搞实验区就是为了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力图通过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推动地方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同步协调发展。
甘师俊:可持续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建立各种形式的良性循环。我们实验区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探索建立这种良性循环的途径。首先在整体上要使我们这个社区是良性循环的,要把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相协调,求得本社区小系统内部的优化。在选择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时,就要开始考虑到良性循环。选择这个产业会消耗多少能源,会排放多少废物?能源从什么地方来?废物往哪里去?能不能把废物变成有用的物质?也就是资源能不能再生,循环利用?如一部分成为工业的原料,一部分成为农业的肥料,同时又能产生新的消费品。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从综合角度来看也就是要建立起这么一个全社会的良性循环体系。根据这个思想,我们准备选择一、两个实验区进行“最小排放社区”的实验。
徐俊(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助理调研员):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可持续发展简单地等同于保护资源环境,有的甚至认为保护环境一定影响经济发展。其实经济应算大帐,比如说,目前有相当多的小造纸厂,就一个厂来说,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它破坏了环境,污染了水源,所付出的成本要远大于其所获得的收益,只不过它将这种成本转嫁给别人罢了。可持续发展要求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产出,并不对环境产生破坏,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是符合我国资源人均量少、生态脆弱这一国情的。
好市长的标准是什么
徐俊:从世界范围看,政府应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力量。
目前有相当部分地方领导不是不知道社会发展对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不是不知道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性,但往往还是牺牲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去追逐眼前的经济增长。这除了经济发展本身的压力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在我们目前的干部考核、地区评优工作中,仍将经济指标,尤其是产值指标作为评判的主要尺度,直接助长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如果不改变目前这种做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步履将十分艰难。
杨书武(中共黑龙江省肇东市委副书记):从地方实际工作来看,目前干部考核、地区评优指标偏重于经济发展,只有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少量指标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环境、资源等均无考核。这可能导致基层领导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急功近利出政绩。今后,应逐步建立全面的、综合的考评指标体系,并确立科学严密的考核标准。
仅有技术是不够的
迟计(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处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引入是必要的,但仅有新技术是不够的。比如处理垃圾,我国已研究出一些十分有效的新技术,但是有的地方垃圾随意堆置,生活垃圾、工业垃圾混放,无法进行有效处理。这种垃圾污染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垃圾管理机制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应把科学技术的应用同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的完善紧密结合起来。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对于那些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通过使应用技术的主体和社会都从不同方面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使这些技术的推广能够从资金等方面得到保障。
张家源(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还有赖于社会较高水平的精神文明的支持。因为不仅支持社会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较高智力水平,而且要维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也需要人们建立相应的道德观念,如有节制地利用资源的观念,把发展限制在自然承受力范围之内的观念,为后代人留下生存与发展机会的观念,建立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地区与地区间和谐、理智的关系的观念等。因此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附图片)
赵建军
邓楠
徐俊
甘师俊
樊平
迟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