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7月1日,北京市出租汽车行业就解决拒载等问题向社会做出了新的承诺。10天来,情况如何?请看——暗访“面的”看拒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1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7月1日,北京市出租汽车行业就解决拒载等问题向社会做出了新的承诺。10天来,情况如何?请看——
  暗访“面的”看拒载
本报记者冉永平
7月10日早晨8点30分,记者来到人民日报南门口,正好一辆空“面的”驶来。招手停车后司机伸出头问去向,听说要去北京站,司机犹豫片刻说不能去。原因是要去“充电瓶”。这是此次“暗访”的第一起,也是自7月1日来记者赶上的第一起拒载。
这一路段平时就不好叫车,今天又下雨,驶过的出租车无一空驶。等车时,记者采访了旁边两位叫车的女士,其中一位知道车管局对拒载的新规定,她感到拒载现象比以前少了。
8点45分,记者终于叫到一辆合乘的“面的”。在路上,记者问司机知不知道“新规定”,司机说公司传达了。问他还有没有敢拒载的,他说:“少多了,但还有,总有那些胆大的。像今天这活儿胆大的就不拉,四五十分钟才10块。”
果然,到9点15分车才走到建国门。由于堵车严重,记者临时决定改道北京南站。
9点35分,记者来到北京南站。这里的出租车因拒载曾屡次被媒体曝光,此时,记者看到,往日拥在站口成群的“面的”不见了。
来到站内的出租车站,记者看到仅停了三辆出租车,车门开着,司机在聊天。记者问其中一辆面的司机走不走,司机打量一下问去向,当知道去西直门后说:“不能走”。记者问为什么?他说:“这是站上的车。”记者追问:“此话怎讲?”他又改口:“这车别人已定了,你没看空驶牌儿已放下了吗?”这时记者才发现停在这儿的三辆车的空驶牌儿全部都是放倒的。可能问得太多引起了司机的警觉:“你是车管局的吧?”没等记者答话,他又说:“对,我认识你,你上周一来过。你去叫那辆1块4的吧,他没活,准走。”记者又问旁边的一辆“面的”,那位女司机说车本被扣了,哪都去不了。
无奈记者来到那辆1块4的轿车面前,根据以往经验,这种车是不拒载的,因此,记者拉开车门就要上车。可没等上车,司机忙问:“去哪儿?”当听说是西直门后,司机毫不犹豫地甩出两个字“不去”。原因同“面的”司机一样:“车别人定了。”
两个小时,被拒载四次,特别是在南站,叫了三辆拒载三辆。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拒载的手段似乎更“高明”了。
10点30分,记者来到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都不在。11点30分回到报社后,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车管局一位负责同志。
这位负责同志介绍:从7月1日以来,他们每天要组织200家公司经理及局里的干部上街宣传,花了很大力气,效果也很明显。但是要一下子根除拒载现象不大容易。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紧张的供求矛盾没有根本解决。面的由于价格低,始终供不应求,加之今年以来,面的由3.3万辆减少到2.2万辆,更加剧了这一矛盾。二是管理的难度。北京有1400多家出租车公司,8.5万从业人员,6.4万辆出租车,仅靠管局这几百人管理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彻底消灭拒载现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行。同时他也强调,就目前情况来讲,管局要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管理,尽可能减少拒载行为的发生。他介绍,从7月1日以来,车管局通过群众新的举报方式(即两人以上乘客同时举报一辆车,并出具书面举报材料),已认定了三起拒载行为,对于这些敢于顶风违纪的行为他们将给以严厉处罚。
对于车站等重点地区拒载仍较严重这一问题,这位负责同志说:市里非常重视这一情况,已经研究出了具体解决的办法。由于这些地区是“属地管理”,即主要由当地主管部门管理,因此,要彻底解决问题,车管局一家还不够。市里已决定,近期将组织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合行动,加以整治。
采访结束后,记者感到,一项政策出台不易,执行起来更不易。但愿北京出租车业的面貌能通过这次治理,尽快与北京的地位、形象吻合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