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长阳县保护环境回报丰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长阳县保护环境回报丰厚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施勇峰、钟华林报道:经济快速发展,是否非得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近10来年的发展说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不仅可以协调发展,而且会相互促进。
长阳县地处鄂西南山区,著名的长阳人遗址即发掘于此。从50年代末起,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成为这里“稳定粮食生产”的基本手段。到70年代末期,20万亩森林变成岩石裸露的荒山坡,森林覆盖率由49.5%下降到32.4%,森林植被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重,洪水、干旱、崩山、滑坡等自然灾害趋于频繁。1975年,数百年来以长阳三大粮仓著称的榔坪河两岸数万亩良田,在山洪暴雨之中化作一片沙滩。
长阳县委、县政府在分析总结前30年的经验教训时认为:如果继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必将成为长阳人民的千古罪人。
按照这个思路,长阳县10多年如一日,认认真真做着“发展”与“环保”有机结合这篇大文章。隔河岩库区3万移民搬迁始于80年代中期。失去河谷较为平坦的肥沃土地之后,大部分移民需要靠至山坡地带重建家园。开发性移民政策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他们在海拔500米以下的清江两岸,营造以柑桔为主的经济林带计5万余亩,实现人均1亩经济林。如今清江峡谷柑桔带的发展,不仅为移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长阳多山,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村庄占半数左右。这些地段良田少,产量低,垦荒地多,气温低。从80年代初期起,长阳县即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火烧坪乡探索“畜—菜—粮”的生态农业之路。他们将部分低产田退耕还草,草地养畜,畜粪种菜,剩菜、脚粮、粗粮又作牲畜的冬储草料;农民既从商品畜、商品菜中得到较丰厚的经济收入,又因为投入增加,使粮食单产增加。虽然耕地减少10%,但粮食总产却增长5%,摆脱了“越穷越垦,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的恶性循环。火烧坪乡青树包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0年增长100倍,达到1万多元,成为著名的“湖北高山第一村”。
保护环境给长阳带来了丰厚的回报。1985年以来的10年里,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3倍,财政收入增长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800元,达到971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