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开掘民族原生文化的宝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1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开掘民族原生文化的宝库
吴晔
梳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风云变幻及国家强弱兴衰之演变轨迹,再现中国文化原生带的恢宏博大与灿烂辉煌,再现当年诸子百家和侠客名士的神采风流,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民族竞争面前,从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把握住变法强国、团结奋斗的主旋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的时代,是在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即由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由隶农贵族经济模式向自由农地主经济模式的转型,由联邦制国体向中央集权统治国体的转型。
那是个深刻思索、产生思想、研究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原生带,所以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早期的各种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中,有相当多的伟人属于那个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军事、文学艺术、科学、国际关系学(即外交)、行政管理学、神秘文化……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那个时代开山立宗并且创造了我们民族的最高经典,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源头,而且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殿堂。
那个时代所构建的社会文化框架,直至今天仍然依稀规范着我们的生活;那个时代所创造的那种浪漫而又求实、严酷而又富于诗意的竞争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支柱。
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这个民族生命精神的能源库。当我们被各种复杂纷乱的社会问题所困惑时,当我们在浮华喧嚣的历史泡沫面前迷失或不知所措时,当我们在西方文明面前感到底气不足时,当我们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错中难以取舍时,我们应该去向我们民族的原生文化宝库寻求再生的动力。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虽然没有忘记那个时代,却也在相当程度上淡漠了它,淡漠了构成那段历史的主旋律——全民族的勇气和创造力,以及那不可遏止的奋争精神。
终于,我们透过由封建末世的帝王将相嫔妃太监们在现代书刊出版和影视屏幕上搅起的漫天烟雾,看到了那个相隔久远但却生机勃勃的年代。至于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孙皓晖著,六卷本,已出三卷,人民日报出版社)、带有史传性质的《东周列国丛书》(光明日报出版社)等,则力图上溯到历史长河的上游,去探寻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源头,去发掘先祖们那种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在更积极的意义上反顾历史。
我认为:这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是一个辉煌高潮的前奏。理由: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跋涉到今天的民族,这黑头发、黄皮肤、讲单音节、写方块字、智慧而且坚韧的种族,决不该容忍过多的萎弱和庸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