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1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李国文
一部上乘的小说,它在给人感动的同时,还应该使人忍不住地思索。只有感动而无思索的作品,如同插在瓶中的花枝,不会有太长久的艳丽。同样,只有思索而无感动的作品,像离水的鱼,便少了生命的鲜活之气。在文学中令人感动的,是形象的魅力,是美学的享受,是作家笔下营造的世界,造成读者心绪的波澜起伏。而引起思索的,则是作品的内涵,在反映的生活层面上所能开挖的深度,以及作家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哲学意境、文化积累、知识构成和对于阅读者心灵的撞击力。
就在这种感动与思索的共鸣中,读完了龙志毅的作品,我感觉到了一种阅读的愉快。
龙志毅不算一位专业作家。这些年来,他发表的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只是他作为领导干部工作之余的爱好,但他的这种爱好,使他比起一些专业作家来,甚至可以说创作出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出色的作品,这真是令人赞佩的事情。
掩卷之余,同样也是写小说的我,马上想到的,不是作品本身,竟是一长串与龙志毅作品题旨相关的语汇:人生啊,旅途啊,历史啊,现实啊,往昔的岁月啊,时光的回味啊,感情的缱绻啊,命运的波折啊……还不仅仅是这些,他的笔下,还能使我触类旁通地联想到更具体的词组:聚散啊,离合啊,沉浮啊,跌宕啊,温馨的往事啊,难忘的旧情啊,沉重的生活啊,无可选择的归宿啊,时代风云的变幻啊,意想不到的结局啊,无可奈何的去向啊,一唱三叹的悲欢啊……总而言之一句话,那就是如同书中的小说题名《冷暖人生》、《四十年来家国》一样,是一种伤逝的感情、难忘的惆怅,是一种追今抚昔的沧桑之感。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阅读体验。
在这一点上,和龙志毅作品中的被革命浪潮和政治风云推动起来的青年男女,经历50年代,60年代,直到文革,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生活中的那些恩恩怨怨,爱爱仇仇,亲亲疏疏,争争斗斗的艰难历程。作家构思的精心之处,通过这些人和这些故事织成的历史,富于时代特色与典型意义,能令读者唤起个人的这多年的遭际,读着读着,好像自己也进入作家的笔下了。
由此,不难看出龙志毅细腻的笔触,独特的叙述魅力,只有把握生活到熟如指掌的程度,才能绘出这幅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真实画面。
龙志毅的作品,平实、遒劲、稳重、恬淡。也许他的工作岗位,使他能高屋建瓴地综观全面,充满思辨色彩,但他的艺术才华,又能具体而微地深入人物形象之中。所以,在他笔下,不求先声夺人的强烈,而是娓娓道来的亲切;不玩弄技巧,哗众取宠,而是以朴实无华的风格,慢慢感染读者的心灵;他不趋时追潮,也不保守偏执,而是烘托出几个人物,几段故事,令人沉浸到他建造的文学氛围之中。他的小说中,那些少数民族的人文背景,洱海滇池的风月,边城山寨的特色,本可做出不少惊绝奇险的文字,但他不追求这些外在效果,更下力在情感上,在思想上,在解剖人物的性格演化中,在回顾以往岁月里,人们失去的一切和承受的历史负载中,写出他独特的感觉。求真、求实、求深,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精髓所在,龙志毅的小说,也正是这种真情流露的结果。
龙志毅把镜头对准时代的变迁,构成他作品的经。在他笔下描写的一个个对象,则是他作品的纬。尤其那些卷入社会利害,现实冲突,生活矛盾,政治漩涡中去的人物,则更是龙志毅着力刻画的主体。从小说中,我们看到这些分野为善恶良莠的各色人等,或卑劣,或崇高,或无耻,或磊落,或背叛,或慷慨,或含辛茹苦,出污泥而不染,或为情势所迫而作违心之举,无不有其入木三分的刻画和精彩闪光的表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