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加强基础文艺理论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1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加强基础文艺理论研究
陆贵山
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大量涌进,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开掘日新,当代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空前活跃,文艺理论研究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这样一个发展态势中,文艺理论研究的强音和主调还应进一步加强,使其更加宏亮、更加鲜明。为了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使之成为主潮,占据主导的地位,必须加强和推进基础文艺理论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托,强化和优化对基础文艺理论研究是一件重要而迫切、艰巨而光荣的学术工程。应当打开视野,用战略眼光看待基础文艺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基础文艺理论研究有新的突破,才能促进和带动各种形态的文艺理论,特别是应用文艺理论的发展。基础文艺理论研究应注重从“根基”的意义上寻找和发现文艺理论的新鲜的生发点和坚实的支撑点。必须树立基础文艺理论研究的精品意识。有深度的基础文艺理论研究必然使各种形态的文艺理论研究和应用文艺理论研究达到高品位,得以避免以量压质的低效低能的低水平的简单重复,以期形成文艺发展的态势的良性循环。
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思潮移植中国本土后,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极其丰富的思想材料,从诸多层面填补和充实了我们过去所忽视和疏漏了的因素。然而,外域的文艺理论思潮的兴衰、利弊,取决于其本土的国情和文情,依赖于它生存的土壤和条件。运用现代西方的文艺观念和范畴来套释和演绎当代中国的文学现象,尽管在一些层面上有新的开掘和拓展,但毋庸讳言,在思想内容、价值观念、精神意向和文明特性上,从总体和全局上看,同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人情和文情存在着明显的历史错位和现实反差。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思潮对我们只有局部的合理性。我们应当清醒地加以鉴别和选择,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中吸取和接纳有价值的思想因素,充实和发展自己,从宏观的大视角,对各式各样的“片面的深刻的真理”进行审慎的辨析、梳理和整合,着力解决文艺理论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问题,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
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梳理和概括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形态,多半停留在用常识范围内的普通基础理论和外国文论的观念与范畴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比附、套释和描述上,尽管也取得了有益的学术成果,但因疏离当代文艺实践,尚有隔膜之感,没有鲜明突现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意蕴和内涵。传统的东西不一定都具有现代性或当代性,但其中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合理内核必然存在着历史的连续性。作为被历史积淀起来的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总会对当代的艺术家和评论家产生这样那样的驱动和影响。令人不解的是,有些学者往往脱离当代文艺实践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几乎是封闭式的孤立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分离、隔膜和断层,产生不衔接和两层皮的异常状态。这种境况必须改变,数洋典而忘亲祖的倾向应当得到必要的有效的纠正。
在深邃的层次上探讨中西文论的关系是基础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中西比较文论或比较诗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那种用西方文论取代中国文论,或用中国文论拒斥西方文论的极端化观念有所克服。大多数学者开始形成共识,食洋不化或食古不化均不可取,崇洋媚外的虚无主义或拘中泥古的国粹主义都不正确,必须立足本土,以我为主,走中西融合的路。在中西文论或诗学的撞击和交汇中,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西方文论或诗学的势头和走向较为强劲。建构中国文论或诗学的呼吁尽管十分热烈,但从总体上看,“东方文化中心论”的预测和构想显得虚脱、空泛和乏力。中西比较文论或诗学尚处于初创阶段,以致操作中带有生硬牵强的痕迹,往往陷于简单的比附,流于平面化和浅层化,因缺乏对精湛的文化精神意蕴的挖掘,没有显示出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理论深度。我们应当是人类一切先进文化和文论遗产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必须花大气力,吸取和接纳中外文论或诗学中一切有价值的合理因素,从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承袭、转换和创新中体现文艺理论的民族性,从对外域文论的辨析、梳理和整合中强化文艺理论的世界性和当代性,从而对创立和建构具有世界意义、中国特色和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必须正确把握文化发展的源流关系。基础文艺理论的建设,既要以我为主,从文艺实践的需要出发,承接和吸纳前辈们的有价值的先期成果,但更为根本的是,必须面向当代的文艺实践,对新历史条件下的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思潮作出富有时代感的深刻的理论概括。任何一种文艺的主张、观念和理论都不可能是以往文艺思想的本然的伸延,而主要是从所属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土壤产生的文艺实践中总结、抽取、概括出来的。自觉不自觉地脱离当代的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和文艺思潮,必然使基础文艺理论的源泉枯竭,生命萎缩,从而陷于贫瘠和尴尬的困境。文艺界确实存在着厌烦理论、消解理论的心态和追求浅层化和庸常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恩格斯倡导的“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方法受到冷落,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和诗学范畴的当代化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用西方现代的文艺观念和批评模式套释和演绎中国当代文学现象几乎成为一种时尚,选取个别的文学事实作为印证,宣扬自己所信奉和崇拜的西方现代的文艺观念和批评模式,特别是以后现代主义的文艺观念和批评模式阐释当代的创作和作品,以致产生误读和误导现象,甚至据此提出告别革命、躲避崇高、毁灭理想、淡化政治、削平价值、消解深度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主张。一种非理性化和非理论化的思潮开始滋生并弥漫开来。这对基础文艺理论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忽视、缺乏和拒斥理论思维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是可悲的,是没有出息的。从文艺理论对文艺创作的意义而论,它有利于提高作家的文化理论素质,促使他们成为有真知灼见的“学者型”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增强他们作品的思想深度,以期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目的。从文艺理论对文艺批评的意义而论,文艺批评作为“运动着的美学”,缺乏理论思维的解析和穿透能力,必然降低文艺批评的水准和品位。诸如消解、调侃、文字的玩耍和游戏乃至基于钱文交易的庸俗捧场,都会败坏和玷污文艺批评的形象和声誉。这势必使文艺批评的功能退化,加剧自我的“失语症”和“贫血症”,无异于自我戕害,从而丧失对文艺创作的疏引和指导作用。以灵性的形象思维见长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也应当自觉确立丰厚坚实的“理论情结”,少一点浮躁和喧嚣,多一点现实和反思,多一点理性的郑重和庄严。只有从战略的意义上认清基础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能使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文化道德情操,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强化和优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自觉意识,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历史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动力和舆论支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