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严防骗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严防骗子
中组部研究室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一些骗子利用种种手段在政治、经济、组织人事等方面,进行诈骗活动。他们有的拉大旗作虎皮,冒充领导干部的子女、亲属,或谎称与某领导关系特殊,诱人上当;有的花言巧语、自我吹嘘,甚至拿出各种名片、照片,诱人上钩;有的许以权力、名位,拉人下水;有的以介绍项目、引进资金为名,骗人钱财;有的涂改或伪造档案、介绍信和各种证件,四处行骗,骗取权力、地位和钱财。令人忧虑的是,少数领导干部缺乏政治上的警觉性,使一些骗子如愿以偿,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对骗子一定要严加防范。
严防骗子,就要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克服麻痹思想。现在,有少数领导干部,片面地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就行,什么政治不政治的都无所谓。因而头脑中政治这根弦松了,在用人上重才轻德,甚至只看才不看德,对不法分子的欺诈行为,更是缺乏应有的警惕性。有的对骗子的花言巧语,不分析、不调查核实,就信以为真,轻易地满足他们的种种要求,还以为办了什么好事。譬如,前不久,被公安机关依法逮捕的一个骗子冒充某领导的“外甥”,拿着一位老同志的推荐信,先后骗取了某单位的副局长、某地区行署副专员、某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等要职,并且诈骗了不少单位的巨额财物。其行骗时间之久、涉及部门和人员之多、影响之恶劣,为建国以来所罕见。其实,这个骗子的欺骗手段非常拙劣,漏洞百出,只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部门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具有一定的警惕性,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不难识破其“庐山真面目”。事实告诉我们,失去政治警觉,缺乏政治辨别力,必然要上当受骗,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每个领导干部都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在用人上,一定要讲政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决不能麻痹大意。
严防骗子,就要坚决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庸俗的“关系学”。有的人沾染上了庸俗的市侩习气和“政客”作风,热衷于跑门子、拉关系,挖空心思与上级领导套近乎;有的把那些自称与领导有“关系”、能“说上话”的人奉为上宾,如同抓住了一根向上爬的“稻草”,对他们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置党的原则、纪律于不顾。这些领导干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讨好他们,期望由他们向领导引荐自己,说几句好话。这是一些骗子之所以长期未被揭露并且屡屡得逞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个别干部利欲熏心,贪得无厌,骗子们施以金钱就丧失原则,置党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为其说情许愿,甚至与他们同流合污,为他们出谋划策,共同欺骗组织。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决克服个人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面对各种诱惑,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为一己的名位、权力所扰,不被物欲所动,一身正气,一尘不染,让骗子无空可钻,无隙可乘。
严防骗子,必须加强管理。当前,有些地方和部门,放松了对机关内部某些方面工作的管理。譬如,有的地方在干部交流、人才流动中,对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非常混乱,个别地方为了所谓吸引人才,提出可以不要档案。再譬如,有的党政机关的招待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管什么人,只要有钱就可以住宿。还譬如,有的协会、学会、基金会把关不严,拿上一点赞助,就可以获得入会资格,甚至负责人的头衔用钱也可以买到。这些,都为一些骗子进行诈骗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严防骗子,组织部门负有重要责任。一些骗子之所以能够轻易混入党内或党的干部队伍,甚至窃取要职,与个别组织部门把关不严有直接关系。一些组织部门的干部包括领导干部遇事不坚持原则,发展党员、任用干部不坚持标准,不严格按程序办事;还有的缺乏严谨细致的作风,对工作不负责任,马马虎虎,粗枝大叶,让骗子钻了空子。用人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组织部门的干部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坚持党的原则,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要树立严谨细致的作风,恪尽职守,对工作一丝不苟;要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勇于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凡是不符合干部标准的人,不论谁推荐,不管其“来头”多大、“背景”多深,都坚决不予任用和提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