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让“龙头”舞起来——西安高新区崛起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龙头”舞起来
——西安高新区崛起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任贤良屈胜文本报记者李新彦
从1991年9月破土动工以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各类技术企业以平均每天诞生1.5家的速度发展到2450家,技工贸收入以连年翻番的速度增长了24倍,进入全国十大先进开发区之列……
靠科技“点石成金”
西安高新区从一建立起,就把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作为发展宗旨。西安市委书记、高新区领导小组组长崔林涛对此有远见卓识:西部要缩小与东部沿海靠优惠政策和地区之便的商贸优势迅速崛起而越拉越大的差距,就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工技术的优势,通过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形成高科技产业,构筑新的产业高地来带动传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必然选择。
西安高新区建立之初,他们就创立了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划出厂房建立项目孵化基地,为新的科技成果提供中试服务,为开发企业融资、项目与资金嫁接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协调服务,甚至参股孵化。5年来,曾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围在“篱笆墙”里的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到高新区一展宏图。实现转化的近3000项科技成果,有1300多项已形成产品进入了市场,有400多项能够形成规模产业。高分辨率彩电偏转线圈、计算机非键盘汉字输入系统、超大规模增值交换机、超微型摄像机以及从秦岭植物中提取紫杉醇系列治癌药物等,在我国乃至国际高技术产业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
到去年底,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的2000多家科技开发企业中,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45家,创办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企业集团12家,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工程、节能技术等六大支柱产业。西安市1995年新增的工业产值中,高新区占了32%。
活力源于机制的创新
当初仅靠10万元财政拨款启动的西安高新区,如今魔幻般成为年产值达30多亿元、占地3平方公里的“科技特区”。其间的活力主要源于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西安高新区建立之初,政府只委派了4名干部担任高新区管理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其他干部和员工全部实行公开招聘,确立了用人合同制和职务聘任制。各种机构设置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市场体制需要而设立,并参照国际惯例对企业实行间接的法制化管理。高新区新建的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退休养老和后勤保障社会化。原有的科技企业则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和《公司法》要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5年来,不少企业由于产权关系清晰,经营机制富有活力,刚一创立就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龙头”带动西部经济
1993年以来,到西安高新区考察、洽谈的外商逐年增多。邻近城市也把外宾引来,旅游部门甚至把参观高新区列为旅游项目之一。
不少投资者看了这里的良好环境,坚定了在西安投资的信心。日本兄弟公司、德国博世公司、美国MEMC公司等世界知名公司,纷纷来西安高新区投资办厂,并出现了外商追加投资项目、沿海企业家到这里来办企业搞开发的局面。目前,西安高新区内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已有259家,涉及19个国家和地区,合同投资总额4.9亿美元,其中外资额2.3亿美元。
西安高新区对当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给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陕西决定以西安高新区为“龙头”,在关中地区建设“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西安高新区的发展实践,不仅为整个开发带的建设做了示范,也带动了开发带各高新区的发展,形成了互相辐射技术、人才和信息以及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