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7阅读
  • 0回复

别莱利曼的通俗科学读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3-03
第3版()
专栏:

别莱利曼的通俗科学读物
顾均正
别莱利曼是苏联最受读者欢迎的通俗科学读物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有好几种介绍到我国来了,我想他一定也会受到我国广大读者的欢迎。
别莱利曼的生平我们知道得很少,只知道他是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正当列宁格勒被围的时候(一九四二年)逝世的。他的作品在十多年前就已有人介绍过。符其珣曾经选译他的“趣味几何学”中的一部分发表在上海出版的“科学趣味”杂志上,崔尚辛曾经选译他的“趣味物理学”中的一部分发表在桂林出版的“中学生战时半月刊”上。不过那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这些刊物传布得还不甚广,因此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别莱利曼所写跟“趣味物理学”相类的通俗科学读物不下几十种,现在已经译成中文的有下列五种:“趣味代数学”,丁寿田、朱美琨译;“趣味几何学”(上下两册),符其珣译;“趣味物理学”,符其珣译;“趣味天文学”,滕砥平、唐克译
(以上四书都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活用的数学”,姚宏奎译(中华书局出版)。其中除了“趣味物理学”很早就有崔尚辛的译本(书名译为“趣味的物理学”,由原开明书店出版,现已绝版。)外,其余都是在解放以后才和读者见面的。他的其它较著名的作品,据我所知,还有“趣味物理学续编”“趣味力学”(以上两书中国青年出版社已在约人翻译中)“趣味化学”“每一步的物理学”“你懂得物理学吗?”“行星间的旅行”等等。
跟伊林一样,别莱利曼也是一个博学多能的作家,他写的书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各种科目,而这些科目所包含的正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青年所必需知道的基础的科学知识。他每写一种书都是花去极大的精力和时间的。他从文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搜集了非常丰富的材料,其中有许多问题在普通通俗科学书里是不会讲到的,而在比较专门的书里又是不需要讲到的。
他的搜集材料不但作为写书以前的准备工作,而且也作为写成以后进行修订的准备工作。他的“趣味物理学”在每次重版的时候都有改动和增补,在这本书印刷到第十三版的时候,文字只保存了初版的二分之一,插图几乎一幅也没有留存了。所以他指这个最后的改订版说:“这部书是在它问世以来二十五年的全部岁月里写成的。”这也见得他的负责态度。虽然他的过多的改动也时常引起读者的责难,但是他坚决地认为他不能放弃他应负的责任。他说:“‘趣味物理学’不是艺术创作,而是科学著作,虽说它是通俗的。它的内容——物理学——即使在最基本的材料上也不停地有新鲜的材料在充实,在丰富,因此这部书也一定得把这些材料陆续添加进去。”
伊林跟别莱利曼虽然同是著名的通俗科学读物作家,可是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要达到的要求和写作的方法却显然不同。
伊林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员。他认为既然共产主义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末我们要完成共产主义的建设,就得认识自然,并参加和自然的斗争。因此他的作品不但用事物发展的历史来说明人类怎样认识自然,用苏联的共产主义建设来说明人类怎样利用自然法则来改造自然,并且还描写出一幅共产主义的美丽图景,鼓舞着读者为实现共产主义而首先用科学来武装自己。用伊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替劳动人民和科学工作者的伟大队伍招募来勇敢的坚强的新战士”。
别莱利曼是学习基础科学知识者的辅导员。他认为就一个初学者来说,如果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容易理解,从而能够更自觉地去深入领会,不倦地钻研下去,直到掌握这些知识。因此他的作品是要把开始学习科学的人引到开满着奇花异草的科学园地之中,叫他们流连忘返,是要使伊林招募来的新战士不但对科学有学习的决心,而且有学习的兴趣,自觉地培养成为智勇双全的老战士。
别莱利曼怀着这样的信念,所以他的写作既不是给学生写讲义,也不是给群众作报告,倒好像是在布置一个文艺晚会。他把搜集来的珍贵的材料精心地加以编导,使每一材料成为一个精彩的节目。因此你读他的作品就像参加一个盛大的文艺晚会,使你越看越有劲,不由自主地鼓着掌喊“再来一个!”这跟看死板的讲义和听冗长而没有内容的报告的那种老是想瞌睡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
他的作品所以能吸引广大的读者,理由何在呢?我想可以提出下列几个特点来谈谈:
第一,他选择了许多能够激发读者的想像力的材料,使读者高高兴兴地跟着他去钻研,去大动脑筋。列宁说过:“通俗作家会从最简单的大家都熟悉的材料出发,利用简单的讨论或者用适当选择过的例子指出这些材料的主要结论,把在思考中的读者推动到一步深入一步的问题上去,从而把读者带引到深入的思维、深入的学习中。通俗作家不是以不思想的人、不愿思想或不会思想的人做对象,——相反,他要使水平比较低的读者具有强烈的意愿去运用头脑,并帮助他们做这件严重而困难的工作,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走出第一步,并且教导他们,使他们独立地继续迈进。”(转引自“趣味物理学”第十三版著者序言摘要)别莱利曼不但信服列宁这几句话,而且也成功地实践了这几句话。例如在“趣味物理学”里,他告诉我们西瓜怎样会变成炸弹,筛子怎样可以盛水;在“趣味几何学”里,他告诉我们蚂蚁的力气为什么应该说比人的力气大,盛酒的木桶为什么要造成大肚子的形状;在“趣味天文学”里,他告诉我们为什么二月里最多可以有五个星期五,为什么月球上的天空是黑色的等等。读者看到了这样的奇谈怪论,一定要坐下来定心想一想,自己想不出,就会跟着作者一同去想,而这正是列宁要求通俗科学读物作家应该完成的任务。
第二,他能够灵活地处理他的题材,即使是一些平淡无奇的现象,经他巧妙地安排,也能够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例如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事,可是他以“不受处罚的盗窃”为题来说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之间的电线冬天大约要比夏天短五百公尺,这就不能不引起读者的惊异而加以注意了。又如空气压力这个现象也是大家熟悉的事,可是他提出我们喝水的时候不可能光用嘴来喝,还得用肺来帮忙,这就让读者觉得新奇有趣而不觉得枯燥了。
第三,他把读者吸引到文艺的领域中。他常常从文艺作家像涅克拉索夫、普希金、契诃夫、果戈里、托尔斯泰、于尔·维恩(法国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威尔斯、马克·吐温等人的作品中汲取题材,或是把它作为引子,或是加以分析讨论,或是指出它的错误所在。例如他为了要说明人在不辨方向的时候不可能走直线的路,往往要绕着一个中心打圈圈的道理,就引用了于尔·维恩的“哈特拉斯冒险记”和托尔斯泰的“主人和工人”中迷路的故事作例子,然后再加以生理学的和几何学的解释。他纠正了施威夫脱在“大人国游记”里的错误,说葛利佛给大人国里苹果树上掉下来的苹果所击中,将不仅是跌倒在地上,而且一定要带来极严重的灾难。因为按比例计算,大人国的苹果应该重达八十公斤,而且从十二倍高的树上掉下,它的强大的打击力量只能拿炮弹来跟它相比。像这样的例子,在别莱利曼的作品中是不胜列举的。可能有人不喜欢科学,但是没有一个人不爱好文艺,所以他采用了这样的题材,就使读者分外感到亲切,像见到老朋友一样。
第四,他尽可能联系实际,不是为了科学而讲科学,却是为了解决某一些现实问题而讲科学。例如他在“趣味物理学”里告诉我们找蟋蟀不要把面孔对着声音传来的地方,要侧着耳朵去辨别;照镜子不要把灯光对着镜子里自己的像,要对着自己的脸。这些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出来的东西。道理虽然简单,可是大多数人在实际生活中都忽略了这些简单的道理。他所写的“趣味几何学”对这一点做得特别出色。这部书所讲的并不是教室中的几何学,而是像作者所说的,是把几何学“从学校教室的围墙中引到自由空间,到树林里,到原野上,到河边,到路上,以便在辽阔的天空下面,不用教科书和函数表,无拘无束地来做几何作业”。读者读了这样的书,不但不会染上硬套公式和死啃书本的流行病,而且将感到科学知识决不是一种装饰品,而是跟大自然斗争的有力武器。
总的说来,别莱利曼的作品虽然是给初学科学的人写的,但并不是一种教科书。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在给读者以系统的新知识,而是在帮助读者把他从教科书中和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所已经得到的知识作更深入的思索和更深入的领会。它介绍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经历的分析、思索和总结的过程,这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一方面也可以引导读者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通过思考,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工作的实践中去。
在全国人民都在学习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今天,厂矿企业中缺乏科学知识的革命干部,都认识到要搞好岗位工作,就需要钻研生产业务、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然而革命干部的学习技术知识究竟和学校中的学生有所不同。学生经常有教师在讲解指导;但是干部一般都只能靠个人自学。当他们研读一本教科书的时候,要是对于书中某几段文字领会得不透,理解得不深,就不容易继续前进。因为教科书是一种系统知识,读教科书是只能循序渐进,没有办法躐等的;即使凭着你自己的一片热忱,坚持学习下去,结果也容易造成死背教条、食而不化的毛病,碰到实际问题,就不能灵活应用了。针对这一情况,我想每个希望自学科学的革命干部,除了选定正式的教科书外,还值得读一读别莱利曼的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