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助产士”的责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2
第11版(书评)
专栏:书人话语

  “助产士”的责任
叶于
说到长篇小说,据统计每年问世的达五六百部之多。有书读是件愉快的事,足令文学出版界和读书界为之欣喜。加上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作者队伍的不断扩大、出版者的热情呵护,时下的长篇小说创作好像风头正健、前程无量。这对于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是件幸事。
但是,从图书市场和读者反馈的信息来看,真正称得上精品佳作的长篇小说仍属凤毛麟角,寥寥可数,更不用说人们企盼有年的史诗性作品了。每每看到大量充斥图书市场的多是平庸粗糙的东西,迎合低级趣味、胡编乱造,拳头加枕头、性与暴力、滥情偷欢等等一些不入流的作家生产出一批不入流的作品,作为文学中人和爱之殷切的读者,不免时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特别是在利欲诱惑、金钱驱动下,有的知名作家、名牌出版社也加入了制造平庸、生产文学劣质品(垃圾)之列,更令人有莫名的遗憾和悲哀。
人们常说,一部优秀之作问世,需要作者、出版者的共同努力。人们对作者的“高标准、严要求”是应该的,也有充分的认识,而对出版者的作用和责任常常重视得不够。出版者犹如催生婆、助产士,有着生杀之权,因此对图书质量的良莠优劣,出版社有极大的责任,甚至有关键的责任。优秀之作产生,往往经过出版社的发现、编者与作者切磋打磨、最后放行问世的。“文革”前17年,优秀长篇小说“三红一创”的出版,就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同作者梁斌(《红旗谱》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红岩》作者)、吴强(《红日》作者)、柳青(《创业史》作者),精心琢磨,反复锤炼而成的。这段文坛佳话说明了编者对精品大作的推出,其作用举足轻重。一部作品的产生,编辑部、出版社就是最后一关,关键的一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此,作品的优劣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编者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眼光。
从近期的《中华读书报》上看到,中宣部等单位召集12家出版社开会,就长篇小说出版问题进行研讨,提出出版社要“做优秀长篇小说的‘助产士’”,并表示要“寻找一流作品,帮助二流作品,匡正三流作品,坚决不出四五流作品”。这是个很好的信息。推出精品的同时也要坚决抵制粗制滥造,杜绝庸俗,反对文学垃圾。一方面是抓作者,另一方面抓出版社,双管齐下,其效果将是明显的。在某种意义上,抓出版社更显得重要。因为“助产士”的责任重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