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商海诗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2
第11版(书评)
专栏:书人书事

  商海诗心
朱先树
我的面前放着一部厚厚的诗集《商海风帆》,它的作者是刘更申。进入商海之后,在激烈的商战中保持一颗平静雅致的诗心,是刘更申别样的一种人生。他生在河北农村,自幼受到的文化熏陶。是民间戏曲、乡土民谣、抗日歌曲等等,是《黄河大合唱》最早在他心灵激起艺术浪花,诱发了他的诗人之梦。后来参军入伍,用诗笔歌颂军旅生涯。1955年《解放军文艺》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汽车兵之歌》,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文学追求之路。即使在“文革”期间,这种创作欲望虽屡遭压抑却仍未熄灭。他写出了《羊城夜》、《白幡吟》、《批判会》、《武斗》、《梦》、《问天》等表现身处逆境中的真实感情的旧体诗作。
投身商海之后,他抒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他在诗路上可以说是选择了一条独特之路。他发表的第一首表现商战内容的诗《谈判》以及在《投标》、《在承包合同上签字》、《决策的诞生》等诗中,都表现了企业家的精明和责任感。而在《我要公平竞争》、《官倒》、《冰冷的“开发区”》等诗中针砭商海时弊,表现了作为企业家的事业的艰辛和他的忧患,这一切都既真实而又诗意化,写得是颇有特点的。
当然,诗不是重在对事件的描写,而更多时候则重在表现人,表现个体的人的灵魂的真实。在香港《老人》一诗中,他写道:“做了一辈子发财梦”,也“赚过许多钱”的老人,“可如今/他没牙齿了/嚼不动岁月的艰辛/他的财产只剩下/双人床铺上/一只没锁的柳条箱/和一串被筒里的呻吟”。诗所揭露的“在这富得流油的港城/竟容不下一个孤独的老人”的事实,表现了金钱世界的残酷无情,使人不得不产生一种面对现实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慨。
从军、经商、写诗,刘更申勤奋耕耘,颇有收获。除1995年出版的这本《商海风帆》外,他还出版了《绿韵》、《攀山集》、《刘更申自选诗》等多种诗集。面对成功,刘更申说:“下海是商人,上岸是诗人,因此我没有专业诗人所面临的那种困惑和忧虑。我认为在经济利益冲击下,诗歌面临新的考验和选择。诗歌只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适应、服务、反映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会走出困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