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轻松自信的长虹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3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轻松自信的长虹人
本报记者余继军
当“长虹降价风波”铺天盖地地席卷神州的时候,地处巴蜀腹地绵阳的长虹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却平静如常。在厂区,人们依旧步履匆匆,上下班时依旧是一片蓝色的海洋(“长虹人”上班时一律穿灰蓝色的厂服),只是“产业报国,振兴民族工业”的灯箱广告仿佛更耀眼了些……
6月下旬,记者在长虹厂遇到的每一个“长虹人”,都以一种轻松的神情,自信地告诉你:长虹完全有实力与进口彩电竞争!据业内人士估计,长虹的此番降价,起码要付出10亿元的代价。“长虹人”何以如此自信?为期6天的采访,记者仿佛找到了其中的奥秘。
产业报国的长虹之魂,在近乎苛刻的半军事化管理与强劲的凝聚力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
长虹电子集团公司一向以纪律严明著称。即便是记者在厂外宣处同志的陪同下参观厂区,门卫也要认真地“验明正身”才予放行。
在长虹厂的公布栏里,记者看到了一些最近的例子:一个1987年分到长虹厂的大学本科生,趁外出办事时到股市操作股票,当即就被辞退;一个在厂里工作了10多年的工人,因为在上班时间看杂志,被留厂察看一年,每月只发给生活费80元。
长虹没有“下不为例”。长虹人说得好:“全厂有1万多职工,假如每天每人都来一个下不为例,就要耗去3年的时间,长虹根本耗不起。”而早在1967年就分到长虹厂工作、如今已是公司老总的倪润峰对自由散漫的工作作风更有切肤之痛。他认为,国有企业之所以搞不好,就在于没大没小、没老没少。显然,这不是强调森严的等级制度,而是在呼唤一种“令行禁止”的企业作风。
苛刻的管理并没有伴生牢骚与不满。在长虹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每一个“长虹人”都为自己是长虹的一员而感到自豪,而受罚者则为自己的行为悔恨不已。
如此强劲的凝聚力来自长虹“产业报国”的坚定信念。
在长虹,每一个员工都清醒地认识到国产彩电业的危机,都能滔滔不绝地叙述国内彩电与索尼、松下、三星、飞利浦等名牌彩电的合资潮流,也能神色严峻地表达长虹降价以抵制“洋货”的神圣责任。为了保住“长虹”这个品牌,长虹厂曾拒绝了世界20多家名牌彩电厂的合资要求。
去年夏天,在长虹的大礼堂里,公司召开了一个保卫长虹品牌的迎战动员大会。会上,老总倪润峰号召全体员工团结起来,与国外品牌竞争,用长虹的“血肉”筑起民族彩电工业新的“长城”。长达两小时的演讲刚刚结束,全场就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产业报国”的使命激励着每一个长虹员工。他们深知,没有严格的管理,振兴民族工业,创世界名牌,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并给世人留下笑柄。
创世界名牌的长虹目标,使长虹无论是在对产品质量,还是在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上,都走在了时代前列
在长虹的3个厂区,最醒目的标语莫过于竖立于厂房上的“长虹目标世界名牌”8个大字,而在每一个车间的公布栏里,都写有同样的“质量方针”:顾客是企业永远的衣食父母,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名牌对质量的依存关系,就是以这样直观的方式,时刻提醒着长虹的每一个员工。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长虹总是选择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最尖端的技术项目。早在1974年,当他们生产出第一台电视机时,他们就试图从美国引进一条生产线;80年代初,他们从松下买来技术,建成我国第一条彩电生产线,从此他们就一直坐在中国彩电工业“龙头老大”的位置上。
多年来,长虹每年都将自留资金的60%用于技术引进和改造。1994年,长虹在全国首家引进了美国CAD工作站,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前端设计的质量水平,缩短了设计周期;它还投资上千万元,进口了几十种高精度、多功能的计量仪表,以保证新产品和出厂产品严格按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进行检测;它还投资2亿多元引进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注塑机,使长虹拥有了在亚洲也排得上号的强大注塑能力。长虹还拥有全国电子工业最大的插件群及贴片机群,这项投资3000美元的世界高精尖技术的引进,使长虹彩电机芯的生产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精确化,使长虹机芯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无怪乎有人说,支撑长虹这个“彩电大王”的,是一系列的“小大王”。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长虹坚持把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建立了公司、生产厂、生产线三级质量管理体制,形成了产品质量层层控制、责任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质量控制机制;并规定,连续3个月完不成质量指标的单位领导就地免职。玩忽职守,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员工给予除名处分,并始终如一地推行质量“一票否决权”。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公司从设计部门试行年薪制改革,竞争上岗;技术人员从12项考核入手,试行技术开发部门风险金最高年薪10万元的目标奋斗数。
先进的技术与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都需要人来运用和遵从。企业越发展,对质量的要求越高,员工素质的高低就越来越起着制约的作用。
1993年,长虹在距厂区15公里的地方买地78亩,斥资1000万元,建起了国内设施最先进、管理最严格的职工培训中心。中心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只有周六下午至周日下午的时间学员可以自由支配。从普通职工到领导者,从招聘的劳务工到新分来的大学生,上岗之前都要在这里接受培训。培训内容大致可分为三段,一是军训及操行教育,二是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三是操作实习。最后只有考核合格者方能持证上岗。
在长虹的任何一个岗位上,你都能发现行家里手,滥竽充数者在这里已无立锥之地。
“先王蜀中再谋天下”的经营方略,让人充分领会到长虹稳扎稳打的务实心理与出奇制胜的浪漫情怀
长虹的每一次“出击”都给行业和世人带来震撼。1989年长虹首次降价,当时的近百家彩电生产厂家很快淘汰近半;1995年,当人们再次听到长虹这一品牌时,它已是独步国内的“中国彩电大王”;1996年,长虹第二次全面降价,又掀起了轩然大波……
强有力的震撼,来源于实力与机遇的完美组合。稳扎稳打意味着积聚力量,出奇制胜意味着捕捉机遇,长虹的决策者们熟谙此道。
80年代初,正当国产彩电业踌躇满志地踏上征途时,长虹并没有像有的彩电企业那样四面出击,到沿海甚至海外去铺摊子,而是根据西南地区经济起步不久,电视机市场远未饱和这个现实,提出了步步为营的“根据地战略”,即“立足四川,占领西南,挺进全国,走向世界”。10余年来,长虹紧紧抓住西南这个大市场,一个县、一个地市的开拓,短短几年,长虹产品就占据了西南80%的市场。如今,长虹彩电在东北、西南、西北名列第一,分别为18.6%、34.1%和20.9%的市场占有率,是毫无疑问的“全国性”品牌,成了当之无愧的中国名牌。
雄厚的实力给了长虹在商战中“闪展腾挪”的“本钱”,在激烈的竞争中,长虹总是以“先行者”的姿态出现在赛场上。
1988年底,全国大小商家突然停止彩电进货。倪润峰从一家中央级大报上看到了“国家将对彩电征收消费税”的消息,立即明白并不是老百姓不要彩电,而是商家怕消费税落到自己头上。第二天,长虹就抽出上百名员工,奔赴成都、重庆、攀枝花等城市,面向消费者直销。当许多彩电厂家还在驻足观望时,长虹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收回资金1.5亿元。
1989年,由于国家征收消费税,彩电价格大幅度上扬,彩电积压相当严重。长虹当机立断,作出了降价350元的决定。正当众多彩电厂家纷纷指责长虹的这一举措时,国家正式出台了彩电降价的政策。而当各厂家忙着去执行这一政策时,长虹积压的彩电早已销售一空。
今年3月26日,长虹又一次作出了降价的惊人之举。这次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国际竞争,对手比以往更强大。当记者问及这场“搏战”的胜负,长虹人笑而不答。以长虹雄厚的实力和先声夺人的战术,我们不难猜出微笑后面的答案。3个多月过去了,来自市场的信息表明,长虹降价有效地遏制了洋货的进一步拓展。
采访结束时,记者无意中在一个工作人员手中看到了厚厚的一摞群众来信。这些来信让记者又一次感到了长虹的力量。他们在信中写道:长虹,我们支持你。只要太阳会出现,长虹永远在天边。愿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产业报国”的行列中来。(附图片)
题图:占地14.6万平方米、拥有17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的第一厂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