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小天竺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3
第7版(副刊)
专栏:

  小天竺记
李章校
一个细雨飘洒的夏日,我造访了绍兴名胜小天竺。
踏上一段很短的台阶,但见一块不大的平地,南边尽是对绿色忠贞不渝的冬青树。北边凹陷处,即是裸露于鲜亮雨色里的海眼。如线的夏雨飘洒在海眼上,使紫褐色的石面油亮油亮的。从西面的石级下去,便可掬到一泓浅浅的池水,南边的石壁上赫然镌刻着出自“南包公”海瑞手迹的“海眼”两字。海瑞缘何题此两字不得而知,海眼是海的眼睛抑或什么却是任人揣想了。北边墙顶盘槐缭绕,披离着浅亮的绿色。墙上的“山光潭影”、“灵窟”均为重修小天竺的清咸丰镇海教谕陈烈亲题刻。“如到蓬瀛”出自何人手笔已难查明,但足可见小天竺虽蜗居于山脚路边,而其山水之秀,实堪与神奇仙境媲美。过东南端的一雕凿石洞,即出了海眼。而这全是岩石的景观,恰恰体现小天竺“基乃磐石”的构筑特点。小天竺的主体建筑“见大亭”整幢房子的地面、门槛、阶沿和室内外的四个小天池,及诸多的石级、石窟、石洞等,都是由同一块巨石上雕凿出来的。而那四个水池的设计,堪称苦心孤诣。见大亭正厅后头的小水池最高,其水满到一定高度后,通过缺口溢入观音堂内的小水池,而后又满到水天一色池,最后流入海眼。而海眼四壁渗水,永远不会溢满。可见岩的天然与凡人的神工巧相融合,令人叹为观止。
进小门往右拐,经一短廊,来到水天一色池。令我称羡不已的,是池中心唯一的莲荷,疏朗的几瓣叶浮于水面,任细雨点拨而怡然脉动,一朵莲花红白相间,鹅黄的花蕊给人添了几分超凡脱俗的昭示与诱惑。紧邻的东面,但见“枕流漱石”四字猩红耀眼。凝神冥思,心底不免会生出清心寡欲淡泊人生的感慨来。贴着水天一色池的北面,是观音堂。曾是屋主的骆向礼生前“手订家礼,悉守朱子成规,居丧不作佛事”。其后,相传骆家某妇人常往杭州天竺进香,其子见母年迈不便,即在见大亭内设观音等佛像,供母拜谒,以尽孝道。这抑或便是小天竺其名的来历了。
见大亭为小天竺的主体建筑,门窗勾勒皆呈古典特色。木结构上所刻儒雅之士,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进得门去,迎面是出自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手迹的对联:“传家有道惟孝厚,处世无奇但率直。”“见大亭”为绍兴人郭子美所题。据骆向礼《见大亭记》称,此取宋人周濂溪“见大心泰”语,意为看得开想得远。
北边面南,为骆恒光题写的“枫水名贤坊”,还有“溯元明两代三怪杰,追原道一门尽忠烈”的对联。上联是写王冕、杨维桢和陈洪绶,下联则是写何文庆。怪杰,足可见活得奇特。而忠烈,亦可见生命悲壮了。名贤坊目前陈列的是上述4人的作品及有关资料。诚然,既是名贤坊,枫桥境内杰出的名贤还不少,切不可厚此薄彼了。汪寿华烈士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由苏联回国后,担任过上海市第一任总工会主席,协同周恩来同志领导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那英勇业绩,早已载入辉煌的史册。而周恩来同志曾于1931年3月31日徒步到过枫桥,那声若洪钟的抗日救国演说,仿佛还在枫桥镇上空回荡。缅怀古人先贤,当然不应仅仅满足于虚饰的激动与自豪,而应踏踏实实地做些无愧于名贤的事情。
游小天竺,切莫错过碑廊。此处坐西朝东,与见大亭对称,碑廊北头两墙上,嵌一排碑石,皆用玻璃窗罩着,供人观赏。这里陈列着董其昌、祝允明、苏东坡、文征明、陈继儒、陈洪绶、王守仁、姜宸英等名家的书法碑石。记得游北京的北海公园时,见内有一藏古楼,尽是历代名家碑石,堪为上乘精品,可惜观者寥寥。而此处亦然。曲高和寡,令人总有一丝的怅惘和悲哀。碑廊两侧柱上郭仲选题写的“有山有水有林亭映带左右,可咏可觞有丝竹怀抱古今”的对联,可算是精当地涵盖了小天竺独特的内容。
游风景名胜,人们总爱慨叹于山水的旖旎秀美,而小天竺,不仅仅是一处灵山秀水的风景点,更是一处人文景观荟萃地:每一处古迹,都能诱人发思古之幽情,都能给人以启迪,这或许就是小天竺的奇特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