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越陌度阡为万家——记河北永年县农业技术员王赐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3
第8版(摄影)
专栏:凡人风采

  越陌度阡为万家
——记河北永年县农业技术员王赐芳
编者按:
老辈人知道,50年代亩产粮食百八十斤算不错了。现在亩产500公斤算不了什么。地越种越精,冬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西红柿、黄瓜……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农业科技,归功于千千万万常年默默无闻辛勤劳作在乡间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这里介绍的是他们中的一位——
苏固村一位村干部感慨地说:“为了俺村那140亩地膜棉花,她隔三差五来一次,不到20天来了四五次了。事先她也不打招呼,来了就直奔地头看棉苗,有问题找我们村干部说说,没问题村也不进就走了。大热天,水也不喝一口。唉,真是……”
她,就是河北永年县农业技术员、洺关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赐芳。1966年她20岁时从邯郸农校毕业,一开始就在永年县做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干30个春秋,如今人到了50岁。
她的任务是试验、推广适于当地的优良品种、栽培技术、种植模式,观测、研究当地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给领导当参谋,教农民防治方法。
她每年都有300天以上终日骑着自行车在田野奔波。夏天秋天是棉田、麦地,冬天春天是蔬菜大棚和果园。一天的行程少则一二十公里,棉铃虫闹得凶的时候,一天四五十公里不止。一天晚归途中,车胎没气,她推着车一步步走回家时,夜已很深了。
王赐芳的事业背后有一个和睦家庭的支撑——买菜、做饭基本上是丈夫老程的事。儿子生活自理能力强,从小到大,没让她操过更多的心。一次做除草试验,因农药刺激,她眼睛肿得只剩一条缝,车是骑不成了,可心里还惦记着试验……老程说:“没有你,地球就不转啦!”气话归气话,说完了,他马上骑车带妻子下乡去了。如此一连数日,知妻莫如夫啊。
30年来,她积累有效数据20多万字,发表论文58篇,获科技成果奖17项。
别以为王赐芳体格有多么健壮。她体重只有46公斤,身高不过1.5米。平时,饥一顿、饱一顿,胃有了毛病。但她瘦小的身躯里却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如此执著究竟是为什么?她说,选择这一行,确实有过一番思想斗争。在基层搞农业科技,风里雨里……一个女人能行吗?为了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我最终还是决定走这条路。我这个人性格倔强,一件事情要么就不干,要干就干好。几十年啦,苦确实苦,但一见那丰收在望的庄稼,一见农民兄弟收获的笑脸,那快乐是只有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的人才能体验到的。
本报记者蒋铎摄影报道(附图片)
王赐芳为农民服务,常年在田间小路上穿梭。
已近黄昏,王赐芳还和农民在一起。她对东固村农民反复叮咛:“苗不齐,要移苗。记住,移小苗,小苗好成活……”
30年前从邯郸农校毕业时的王赐芳。
在家里,丈夫已习惯妻子每天晚上这样忙忙碌碌地整理资料,写工作日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