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积极引资莫彷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4
第1版(要闻)
专栏:

  积极引资莫彷徨
本报记者吴焰顾兆农
编者按:面对遍布全国的三资企业,人们发现“引进外资”并非只有“甜”,也有“苦酸辣”。数以十万计三资企业的产品,不仅飘洋出海进入国际市场,也越来越多地走上了国内市场,成为同国产名牌进行竞争的对手。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于是,如何正确处理引进外资与保护国产名牌,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鉴于这是涉及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报今天刊登这篇文章,供大家讨论和研究。
挑战引出新话题
“引资”引出竞争对手来了?面对市场变幻的新形势,一些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进而对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引进外资产生了疑虑。
彷徨之际,不妨简要回顾一下我国引进外资的历程。
中国首家合资企业是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16年前,当这家不足百人的企业拿到了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的公章、注有审字“第一号”的营业执照时,便不仅结束了中国民航无配餐的历史,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引进外资发展国民经济的序幕。以后,逐年扩大,1992年以来更是大步迈进。
16年来,我国引资事业迅猛发展。据统计,到目前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已超过1300亿美元,其涉及范围也逐步扩大到除少数重要基础产业外几乎所有领域。
也正是在这10多年里,国内工业的发展速度更是“当惊世界殊”。仅以福建为例,这个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沿海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迅猛发展,与引进外资密不可分。去年全省三资企业的总产值占全省总数的44.96%,在新增产值中占45.3%,出口占到了全省的51.5%。今年1至6月,三资总产值占到全省总数的50%,在新增产值中则占到了全省的80%。电子、化工、鞋类、服装、玩具等十几个行业,几乎都是在外资的介入下发展起来的。现在,这些行业的上千种产品,成了福建省外贸出口的大头,已成为我国经济肌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国际经济接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其视为“经济异类”,把它们的产品等同于“洋货”加以抵制,把合资企业同民族工业截然对立起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引资带来新活力
复旦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殷醒民这样评价,合资企业最大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大大加快了整个中国的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提高了整体工业水平。因为,合资,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技术和管理;合资企业介入中国经济以后,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它促进了国有企业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这两层意义上讲,引进外资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外资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本国政府也可以要求它生产一定数量的国内品牌产品。说到引资的“度”的问题时,殷醒民说,引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借款,这类引资应该有度;另一种是外商直接或间接投资办企业,只要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和经济的整体利益,这样的投资是多多益善的,这也是对重要国际资源的一种竞争。
其实引资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分阶段的,这也正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三部曲”:第一步输出产品,开放力度较大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靠“三来一补”发展起来的;第二步主要是输出资本,再后就是重点输出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现在我国正处于这三种方式并用的阶段。
而我国自己的工业企业的发展也相应有一个过程。当外国人的汽车制造车间里响起现代化的汽锤声时,上海汽车制造厂的工人却是在用双手抡起榔头“敲打”出一辆辆“上海牌”轿车,最高年产量只有6000辆,且各项技术指标都很落后。70年代后期,他们有心“借鸡生蛋”,到国外遍寻合作伙伴,那些声名赫赫的厂家谁也不愿“屈尊”,唯有德国“大众”有意加盟。这一合资,掀开了中国轿车行业的新篇章。今天,上海“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上升到90%,中国汽车工业也上了几个档次。上海市一位负责人说,尽管有不少人认为我们当初引进“大众”这个在国际上已经落伍的产品是“短视”,但那时我们是求人,无从选择,也没有更多的资格去选,唯有拿来,发展壮大自己。在上海“吃了螃蟹”之后,“一汽”、“二汽”以及北京、天津等众多汽车行业的“大户”也都相继走上了合资、合作的道路。而今,情势已变,挑选合资伙伴也更显慎重。因此,应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合资。没有当初上海与德国“大众”的合资,就不可能有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局面,也不可能有今天与世界著名企业的联姻,更不可能有对品牌问题的发言权。
作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者、国产品牌的捍卫者,总经理葛文耀和他领导的上海家化公司其实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今天,人们赞叹“家化”的毛利率、品牌经理制等等先进经验,葛文耀实事求是地认为,这得益于在“庄臣”16个月的“留学”、“充电”。
“家化”还是“家化”,“美加净”也还叫“美加净”,但是这中间可以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在管理上、技术上、质量上都“升级换代”,都投下了西方大公司里先进的影子。难怪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要说:只有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里才可能发展自己的品牌,靠人为保护、在封闭的环境里创的名牌是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真正称雄的。
积极迎战创名牌
引资的主流是健康的。尽管在过去的10多年里,出现了不少“假合资”、“空壳企业”,一些合资企业里“黑洞”不少,但那是引资过程中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经验等等因素所致,绝不是引资工作的主流,因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当然,也应密切关注近年来外资进入的一些新特点,其中包括由过去主要以中小企业进入变为国际大财团进入,要求与行业的带头企业合资,进行控股,使用国外的品牌等等。为此,必须认真对待,在用各种法规不断规范外资引进的同时,要引导企业界增强法制观念和品牌意识,防止在有形的合作、合资中,丧失或被侵蚀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无形资产,其中就包括那些的确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已经叫得很响的品牌。
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亚钧教授也谈了自己的见解:对品牌要作历史、辩证的分析。有时候,过分地强调保护名牌,反而不利于保护名牌。比如:某个牌子过去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可能会被新产生的名牌所替代。像家电行业的“长虹”、“小天鹅”、“春兰”、“海尔”等牌子,都是近年来在市场竞争中杀出来的一匹匹黑马。如果我们还抱住过去的名牌不放,甚至用行政手段来保护过时名牌,就很不合时宜。名牌是动态的,是一个过程,它是在市场的竞争中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所以,在合资当中,失去一些品牌,也是正常的现象,不应该因此否定合资的积极意义,更不能因此就说民族工业衰落了。实际上,一个行业,也只能有少数几个名牌。
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走势和我国16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都已经证明,在发展经济中,用堵外国企业、堵外国牌子的方式保护自己,绝非上策。因为,“堵”是堵不住的,而且“堵”,只会再一次使民族工业失去更多的发展机遇,失去竞争的有利刺激和拉动力。但这并不是说,要对外国资本听之任之,任其瓜分国内市场。今天的一些国内企业已经到了“昂首挺胸”的地步,一方面要更聪明地利用外资,不丢失自己已有的过硬品牌,或者发展新的品牌,有勇气、有实力把自己的品牌打出去;另一方面,国家在宏观调控上也仍然可以有所作为,比如采取一定措施,来保护国内市场。这样,可以使民族工业在扩大开放的竞争中更快地健康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