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东宫”沧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4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东宫”沧桑
刘水明
在遍布宗教历史遗迹的圣城耶路撒冷,“东宫”并不是一座十分起眼的建筑。它位于“拉斯·阿姆德区”萨拉丁街,石砌三层楼房,小巧玲珑,色调灰旧,一堵矮墙将主楼和喧闹的大街隔开,院子里有修剪齐整的花园和草坪,在主楼的正门上方,还有一座由四根大理石柱支撑起来的拱顶凉亭。它那具有鲜明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古朴亭顶,以及两旁迎风飘扬的巴勒斯坦四色旗帜,格外引人注目。实际上,这座历经风雨侵蚀的别墅式楼房,已与巴勒斯坦民族的命运共融一体。在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的心目中,“东宫”几乎是他们的又一“精神圣地”,它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东宫”建于1897年,其主人名叫伊斯梅尔·穆萨·侯赛尼。100年来,“东宫”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目睹了阿以之间由战到和的每一步历程。侯赛尼家族是阿拉伯的名门望族,仅在耶路撒冷一地的发迹史,就可上溯到700年以前。“东宫”最早是作为侯赛尼家族的宾馆而修的,它落成后曾举行过盛大庆典。据记载,第一个下榻“东宫”的外国政要,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本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一世也曾作客“东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侯赛尼家族将“东宫”改做旅馆,对外营业。当时在耶路撒冷,堪与“东宫”媲美的豪华旅馆,只有位于古城西侧的“大卫王饭店”一家。1948年至1949年第一次阿以战争期间,“东宫”被当作国际调解委员会驻地,这个委员会的使命是敦促参战的阿拉伯各方,同以色列签署停战协定。战后,“东宫”又被联合国难民署驻巴办事机构租用。1967年“六·五”战争爆发后,以色列一举占领了东耶路撒冷,伴随而来的是局势动荡不宁和旅游业的每况愈下,侯赛尼家族遂关闭了“东宫”旅馆,把它改为住宅。
现在,“东宫”的主人是费萨尔·侯赛尼。费萨尔·侯赛尼的父亲卡德尔·侯赛尼是一位令人景仰的巴勒斯坦民族英雄,是巴秘密政治组织“伊斯兰民族阵线”的创建者之一。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巴勒斯坦人发誓要用血肉之躯来捍卫家园。30日清晨,在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犹混居的村镇爆发了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激烈的武装冲突,史称巴勒斯坦“非正式战争”的开始。之后,双方在耶路撒冷、海法等地一再发生激战。当时,卡德尔·侯赛尼是阿拉伯高级委员会的部队司令,负责指挥巴勒斯坦中区的战斗。1948年3月底,犹太人武装“哈加纳”向耶城西部的公路要地拉特伦发动进攻,卡德尔·侯赛尼不幸阵亡。父亲牺牲后,费萨尔·侯赛尼随母亲和叔叔流亡到埃及,他在开罗念完了大学,然后于1967年潜回家乡从事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斗争,并成为被占领土内一位著名的巴解领导人。
经过长期复杂的政治斗争磨练,费萨尔·侯赛尼也由一个“执著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理智的务实主义者”,他率先提出了阿犹两个民族共处的主张,认为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应采取和平方式,而不是单纯依靠军事手段。为了探寻巴勒斯坦问题的合理解决途径,1978年,费萨尔·侯赛尼在耶路撒冷创立了阿拉伯研究中心,并自任中心主任。1983年,费萨尔·侯赛尼正式将“东宫”变为研究中心的办公地点,在那里开设了图书资料室、研究室和印刷车间等,并开始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阿拉伯问题专家和学者。该中心发表的学术报告和论文,重点揭露以色列对巴土地非法占领所造成的严重后果。1988年7月31日,以色列军警强行关闭了“东宫”,直到1992年7月28日重新开放。
但事实上,自从1991年马德里和会召开后,“东宫”便成了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的一个重要政治活动场所。巴自治政权成立后,1994年8月18日,费萨尔·侯赛尼在“东宫”举行招待会,邀请各国驻耶路撒冷的领事和常驻特拉维夫的外交代表出席。他告诉来宾:“从现在起,‘东宫’将成为巴勒斯坦人同各国联系的‘主要渠道’”。此后,“东宫”成立了一个5人小组,专门负责日常对外联络。但是近两年,随着在耶路撒冷主权和归属问题上巴以双方的分歧越来越突出,“东宫”的活动引起以色列新政府的特别警惕。“东宫”的命运似乎也具有了越来越浓的政治象征意义。按照中东和平进程的时间表,即将到来的包括涉及耶城问题的巴以关于最终地位的谈判,对于已目睹百年沧桑的“东宫”和它的主人来说,都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