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女人路”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5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女人路”的故事
本报记者李维平
还在两年前,地处偏远的重庆市铜梁县就传出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铜梁与璧山两县交界的大山里有一个康技村,由于贫穷,全村1700多人中有700多青壮年男子外出,剩下了一群妇女和老弱病残。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些留守妇女,没有被贫困吓倒,反而冷静地去思考一个现象:翻过山梁,就是全县的小康示范村,那里环境跟咱一个样,为啥别个男人不往外跑?我们穷,不仅穷在不通路,更穷在没有志气上!
于是,全村齐动员,鼓足劲,不气馁,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无钱借钱,在乡政府的支持下,仅用3个月时间就在崎岖陡峭的危崖险坡上开拓出一条近4公里的山间公路。大山两边的交通方便了,到重庆市的距离由此缩短了38公里。康技村的女人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将男人们召回了乡。
前不久,我采访了这条颇有传奇色彩的“女人路”。“女人路”是一条简易公路。乡长杨勇告诉我:“这个村过去是全乡最穷的,有一半生产队(社)散落在山上。没有路,化肥、饲料运不上来。满山遍野的水果和优质石灰石也运不下去。县乡都挤不出钱来修路,全村守着金饭碗受穷,干着急呀!”“1992年全村人均收入才452元,凭这点地,养婆娘娃儿都难,男人们不出去打工怎么办?”我问:“现在呢?”“你看!”车子拐过几道弯,爬上了一个山岗,顺杨勇手指处,远远的,我看到了散落在绿色田野中,掩映在竹林、果树背后那一栋栋白墙黑瓦的别墅式建筑,凭直觉,康技村富了!
蜿蜒至山腰,我们来到一家高大农房的院坝。空地上,晒着刚打出来的玉米和小麦。主人都去“双抢”了。等了片刻,屋主张明华赤着脚甩下牛从田里跑回来。这位朴实的中年汉子憨笑着说:“今年小春雨水多,难得放晴,得赶紧抢。”说着又来了两位满头是汗、卷着袖子的大嫂。张明华指着她俩说:“她们就是亲自参加修路的。”其中一位叫张安碧的笑着说:“这多亏了我们杨乡长,本来大家都犹犹豫豫,乡长硬是跑前跑后,把我们全拢到一起了,全村老少侄儿,硬是挤出了20万元。”
“难道修路的全是女人们?”“那还不是,这条路有3.47公里长,从1993年6月份开始,3个月就修好。全村剩下1000多人,能出劳力的只有700多,其中我们女人就有近500,所以修好了就叫‘女人路’!”张安碧自豪地说。
“现在好了,修好路,到重庆再也不用兜那个大弯子了,在外面打工的人看到有了路,全回来了。1995年人均收入2650元,在全乡居上游,只不过短短两年,变化真是惊人哟。”乡党委的一位副书记兴奋地说:“是啊,路修好后,化肥饲料全运上来了,现在家家户户都喂几头猪。”不知啥子时候围了一屋的村民们开心地笑了,纷纷抢着向我们述说康技村的变化。
是啊,康技村的人怎么能不笑呢。因为有了路,漫山的石灰石运出去了,作矿石、作建材、作肥料,现已占领了铜梁和璧山70%的市场,还销到了大足、潼南、合川和川北地区;因为有了路,村里办起了11个石子厂、1个金属铸造厂,正筹办煤厂、砂厂和砖厂,村里现已有4台汽车;因为有了路,潼南的水泥厂将投资180万元在村中建一个采矿厂;因为有了路,西南农大专家组和四川省果树研究所在村里承包了13亩土地,建起了西南最大的桃类母本源基地,给村民们带来了致富的新技术;因为有了路,康技村民已经看到了明天小康村的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