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摘牌匾之后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5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摘牌匾之后的思考
薛宝生
最近一个时期,“摘牌匾”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和荧屏:上海市冒雨摘下“帝王酒家”之类的招牌;武汉市警告“杜鲁门”更名,摘下“福尔摩莎”娱乐城的招牌;青岛市责令七百家单位限期更名并重新登记;长沙市“帝”、“王”之类已在街头消失。有些城市的此类招牌虽然还在挂着,相信不久也会被摘下来。
当初,街头饭店和服务设施竞相以“帝王”、“富豪”、“贵族”之类命名时,曾有论者提出,注意“封建文化沉渣泛起”,可惜没有引起注意;后来“洋店名”刮风,也有论者提出,警惕“殖民文化卷土重来”,仍然有人不以为然。经过从挂到摘一个轮回,有关单位受了名誉和经济的双重损失,开始意识到“小事情”反映的“大问题”,但依然有人颇多微词:“不过为了商业利益或附庸风雅,何必小题大作?”可见,摘掉牌匾并不是事情的结束。
再深究一下,我们会明白:崇洋和复古这两种命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反映着两种危险的文化倾向的抬头,反映了我们思想政治领域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我们的政权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之后建立起来的人民的政权,在我们心目中,皇帝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皇族所拥有的财富是敲骨吸髓的象征,稍微有点历史常识,有点劳动人民的感情,不会用这些字眼;但到了某些人那里,发财成了一切的一切,出名成了一切的一切,至于这钱是干净还是肮脏,不讲了;至于这名是美名还是恶名不讲了。
“洋污染”的出现,也同淡化政治意识相关。如果离开政治单纯讲经济发展水平,当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比我们发达。但中国人除了讲贫富之外,还要讲“骨气”,讲民族自尊心,讲“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如果缺“钙”太多,靠取悦洋人以自重,虽西装革履,也依然为人所不齿。
一边是淡化,而另一边是强化:国内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采取种种手段,向我进逼。有的外国资本家坚持要在中国大地上起造“帝国大厦”,希图挽回昔日的光荣与梦想;一些西方国家的对华贸易和所谓“经济援助”也往往附带提出政治要求。联系这些现象,回头看命名文化现象的混乱,某些作品以丑化国人为获国际大奖之诀窍,以鼓吹侵略、血腥,歌颂希特勒、蒋介石及历代皇帝皇妃为时髦等等,我们还有理由责怪自己的同志“小题大作”吗?
江泽民同志反复提醒我们:“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什么时候也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对于全面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一九八○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我国经历百余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主义思想有时也同资本主义思想、殖民地奴化思想互相渗透结合在一起。由于近年国际交往增多,受到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作风、生活方式影响而产生的崇洋媚外的现象,现在已经出现,今后还会增多。这是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百三十六页至三百三十七页)实践告诉我们,旧思想是不会连同它所代表的旧制度一起消亡的,思想文化领域的交锋和斗争也将长期存在。我们一定要从提高国民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重视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法规制度建设,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常抓不懈。我想,这项工作应该是在“摘牌匾”之后,一项更为艰巨、更为重要的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