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阅读
  • 0回复

音乐与素质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5
第11版(教育)
专栏:

  音乐与素质教育
杨士菊韩再恩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它擅长于表达情感。音乐以其悠扬婉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多姿多彩的调式,丰富和谐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浸入人们心灵深处,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能够产生直接影响。
我国古代,是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人性”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音乐学习能加强空间推理能力所需的各种脑神经之间的联系,并能建立新的神经桥。这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弗兰西斯·罗斯彻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模糊性、多解性的特点,因而参与音乐活动,需要展开想象。
音乐能够培养人的想象力。不论是欣赏音乐,还是像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进行的节奏接龙、旋律发展等创作性活动,都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锻炼发散性思维、超常规思维,发展创造性想象,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与音乐活动,不论是合唱,还是合奏,都能够提高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审美情趣,使感官锻炼得更加灵活敏锐,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共同发挥作用,对加强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直觉反应、应变能力等均极为有益。协调动作,对增强合作关系、集体观念,增进友谊团结,健全完美人格等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发展智力因素方面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兴趣、性格、意志等心理素质方面亦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近年来,音乐教育在我国受到普遍的重视,很多专家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广大教师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获得有益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各地发展情况不平衡。部分行政及学校领导没有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战略地位来认识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音乐师资缺额量大,学历和岗位合格率低,单纯追求升学率,忽视音乐课,挤掉音乐课的现象在有些学校时有发生。
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一)更新观念。将音乐教育作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贯彻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从物质方面创造音乐教学的条件,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制,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二)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培训课程中音乐与其他教育内容比例关系应均衡协调,应符合普通学校音乐教师的人才培养规格。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全面素养,正确理解、把握智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科学地、艺术地设计教学活动,选择适宜的教材、优质的音响,改善社会文化艺术大环境,营造美育的氛围,以我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唤起更多的人关心艺术教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