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自由之路”通未来——坦赞铁路纪行(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5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自由之路”通未来
——坦赞铁路纪行(上)
本报驻南非记者温宪
“乞力马扎罗号”快车从坦赞铁路起点站达累斯萨拉姆驶出后,便一路呼啸向西,穿山越岭,最终到达赞比亚境内的新卡里皮博什。在新卡里皮博什火车站一个站台信号灯下的杂草丛中,一块不高的白色界碑上标明:“坦赞铁路终点1860公里543.69米”。这就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与当地非洲人民一起克服无数艰难险阻铺就的坦赞铁路。至今年7月14日,这条被坦、赞人民誉为“自由之路”的钢铁大动脉已正式通车20周年。
由中国四方机车车辆厂制造的“乞力马扎罗号”快车厢内舒适、整洁,乘客中不仅有大批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公民,还有许多来自扎伊尔、肯尼亚、乌干达、马拉维等邻国的商人,显见这条铁路对该地区经贸发展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正在非洲大陆观光的各国游客也说,他们乐意选择这条铁路从东非转往南部非洲。20年来,坦赞铁路使以往人迹罕至的荒野变通途,共运送旅客2800多万人次,货物1950万吨。
“这条铁路对坦、赞两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坦赞铁路总局局长姆文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正如你所看到的,铁路沿线原是一片丛林,现在到处是村落,农业发展很快。现在,坦桑尼亚境内建起了许多造纸厂、水泥厂、糖厂和煤矿,赞比亚80%的铜产品是通过坦赞铁路出口的。赞比亚北部省原来没有农业生产,现在那里已成为赞比亚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矿业也发展了起来。坦赞铁路不仅对坦、赞两国意义重大,还同时促进了扎伊尔、马拉维及整个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地区的经贸往来。”
坦赞铁路沿途景观证明姆文巴先生言之凿凿。坦桑尼亚境内的曼古拉、马坎巴科至姆贝亚地区原是一片荒野,现在是块块农田,车窗外不时闪过厂房。距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约700公里的姆皮卡是坦赞铁路赞比亚分局所在地,原是赞比亚北部地区的一片荒地,如今已开发成一个工业小区,新的建筑工程四处可见,数百个摊位在约一里开外的道路两旁连接成一个颇为繁荣的集贸市场。好几家店铺的墙面上赫然书着“新上海五金店”、“中上海影视中心”、“新上海音像商店”,以至于人们亲切地称此地为“小上海”。
在向姆文巴局长询问坦赞铁路所面临的挑战时,他说,目前铁路运量不足是最大的挑战。除了赞比亚铜矿产量下降、扎伊尔和马拉维等邻国进出口货物运量有限外,近年来随着整个南部非洲局势的缓和,通往南非、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几条入海通道相继打通,使得原来经坦赞铁路运送的物资渐渐分流;与坦赞铁路平行的公路干线路况改善后增强了陆路运输能力,也形成了与坦赞铁路竞争的态势。此外,“一条铁路,两国共管”的管理机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在新的形势面前,坦赞铁路正在寻求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接轨点。已在坦赞铁路供职11年的姆文巴说:“我们克服困难的主要措施是对坦赞铁路实行商业化。”据他介绍,商业化的具体做法是加强分局、工厂等下属机构的经济核算;加强对坦赞铁路的广告宣传;与坦桑尼亚港务局、马拉维货运中心等联手积极开发新市场;机车工厂开发生产新产品,转向多种经营;在货运中采用通票办法,尽量减少客户的不便,提高服务质量;对全体员工实行与超额发送货物吨数挂钩的奖金鼓励制度;加强对各个岗位员工的业务培训。展望未来,姆文巴先生说:“坦赞铁路目前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这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努力经营,坦赞铁路是有前途的。”(本报约翰内斯堡电)
(附图片)
题图为“乞力马扎罗号”快车准备从达累斯萨拉姆出发。
温宪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