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满意与沮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8
第8版(体育)
专栏:记者观察

  满意与沮丧
本报记者黄晴
对亚城奥运会的服务和接待工作,如果颇有微词,似乎有负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热情与真诚,如果大加溢美,则有些地方实在不敢恭维,觉得比经历过的1988年奥运会差了一截,心中有些矛盾,也许世事就是如此。
许多工作人员态度很好,笑脸暖人。在新闻中心的入口检证处,一位女工作人员得知记者来自中国,每次见了,特意用挺标准的中国话说声“你好”。有人为了你的问题东跑西跑,有人喜欢和你谈谈她访问过的北京和长城……
另一方面,不如意事还是不少。
一是觉得美国人的经济算盘打得过精,令人时有挨宰之感。以旅店价码为例,佐治亚州专门立法,要求价格在奥运会时不超过1994年最高价的7%,但实际上远远超过此数。据说中心区一带饮食价格在奥运会开始后要比目前翻番。新闻中心配一把钥匙要20美元,住宿费和电讯费要在近半年前支付,等等。
美国人讲究市场供求关系,求大于供可以开出天价,供大于求时也不惜以跳楼价出手。奥运会相关行业乘机捞一把,在美国人眼中是天经地义。
其二是觉得有些部门的办事效率有点差劲。本报在新闻中心租了一个办公间,为再配两把钥匙,跑了4次,用了3天。在办公间租了4条电话线,进驻时只有2条接通,为此事也跑了四五次,最后一条线在第4天才通。值得一提的是,问题只是在表示抱怨和愤怒后才得以解决,也许在美国只能得理不让人,过去办事也有类似的体验。
在奥运会的操办过程中,美国人“以我为主”的心态似乎重了一点,奥运村一概是麦当劳式的快餐,对其它国家的饮食习惯似有欠考虑,也让人对中国队的饮食问题感到担心。
美国人自有天地,不会像韩国一样把奥运会看做提高国家形象的机会,因为美国本来就自视当然的老大。美国在服务上也有这种特点,讲理,但缺少一些体贴的人情味。(本报亚特兰大7月17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