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孔明后裔在兰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0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孔明后裔在兰溪
本报记者赵相如
初夏的一天,我兴冲冲来到钱塘江上游的兰溪市,出城往西20多公里,便到了诸葛镇诸葛村。
中国杰出的历史人物中,千古传颂的诸葛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忠贞冠世的高风亮节、运筹帷幄的聪明才智、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成为后世的楷模。
诸葛亮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15岁离开故乡,“躬耕于南阳”,54岁病逝于陕西岐山县五丈原。他的大部分政治军事活动在今鄂、陕、蜀地区,但是上述这些地方均没有出现过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
诸葛亮的后裔如今集中聚居在浙江省兰溪市,现已繁衍54世,尚存12代人。诸葛村原名高隆村,有居民3000多,其中2700多人姓诸葛,在该村附近十几个村落还散居着1000多个姓诸葛的人家。所以目前兰溪已有3000多诸葛亮的嫡传子孙。
诸葛村在8个山头环抱之中,山头似连非连,形似八卦的8个方位,成了外八卦。村里房舍高下相连,错落有致,近200幢明清古建筑连绵成片,雕梁画栋,百态千姿。村子中央有大水池,似太极阴阳图,8条小巷从池中心向外辐射,巷道交通,八方呼应,形成内八卦。村中门户,面面相向,背背相承,巷道纵横,似连却断,似闭却通,陌生人进村,往往不得其道而入,也不得其径而出,盗贼到此,常常束手就擒。
陪同我们参观的姑娘叫诸葛黎君,她告诉记者,村里的建筑是按照老祖宗传下的“八阵图”而排列的。她得意地说:“我是诸葛亮的第49代后人。”
“诸葛亮的后代怎么到浙江来的呢?”记者问道。
诸葛黎君告诉我:根据《高隆诸葛氏宗谱》记载,司马炎统一中国后,有感于朝野上下交口称赞诸葛亮忠贞不二的治国才干,考虑到诸葛亮之子已战死沙场,乃擢用其孙诸葛京为江州刺史。诸葛京的子孙,历仕晋、隋、唐各朝。到14世诸葛利,因避战乱,渡江入浙,宦游山阴(绍兴)而后任寿昌县令。诸葛利之子诸葛青由寿昌徙居兰溪西陲。到了第28世,又迁居高隆村,从此祖孙相承,世泽绵延,日益繁荣昌盛。
诸葛村最壮观的建筑当数“丞相祠堂”。这是诸葛氏的总祠,占地将近1400平方米,它的门庭、廊庑和供奉诸葛亮的享堂,围成口字形,祠内有松木、柏木、桐木、椿木做成的大支柱,谐音“松柏同春”。左右廊庑各有7间,陈列诸葛亮后世受到旌表的忠、孝、义、烈与乡贤、先达的名位。
走出“丞相祠堂”,诸葛黎君又带我们去看了建于明代的“大公堂”。大门是牌楼式,两侧巨壁上书“忠”、“武”两字,原来刘禅曾谥诸葛亮为“忠武侯”。大公堂内两侧有八幅画:“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巧布八阵图”、“白帝城托孤”,记述了诸葛亮一生的辉煌业绩。在大厅正壁书写着孔明的“诫子书”,字字珠玑,最集中反映了诸葛亮的高尚品格,全文86个字,照录于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一生严于治学,严于治军,严于治政,更严于律己。他中年得子,自然倍加钟爱,望子成材。就在他与司马懿对阵渭南的五丈原时,他的儿子诸葛瞻才8岁,尽管军情危急,依然亲笔写出《诫子书》,予以瞩告。后来,其子不负父望,“与魏战,城破殉节”。
《诫子书》一代代传到今天,已经不单是诸葛家的家训,也成了广大民众牢记不忘的座右铭。诸葛亮后裔可以告慰祖先的是,他们已经养成了育才重学、修身养德、淡泊明志、献身事业的良好德行。诸葛黎君告诉记者:“全村现有在外供职的教授19人,另外有相当一批后裔从事中医药业。祖上有族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治国,良医济世。兰溪的中药市场已活跃700年,这与诸葛亮裔孙们独具的先祖遗风、卓越的文化素养和精明勤勉是分不开的。”
“诫子一书传万代,出师两表诵千秋。”诸葛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由自己创作和书写的对联。这一副对联恰好道出了所有来诸葛村参观的人们的心声。(附图片)
下图:诸葛村里的“丞相祠堂”,系明代建建筑。赵相如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