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满眼绿色走雁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0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满眼绿色走雁北
本报记者刘伟
近日,记者驱车过雁北,经朔州、怀仁,过左云、大同,再抵北岳恒山脚下的浑源。只见山川纵横,河流交错,所到之处,满目碧绿,竟是与昔日迥异的另一番景象,令人刮目。
绿色的雁北充满生机
雁门关之北谓之雁北。此地为塞外大陆性季风区,气候干燥少雨。明代诗人王越在山西大同任巡抚期间,曾赋诗曰:“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月哪得桃杏花。”
早在70年代末,山西就参与建设“三北”防护林。至今已建成防护林250万亩。成片的杨树林,坚实挺拔,如同雁北人民宽阔的胸膛,阻挡了风沙南下首都北京。90年代初,根据山多的省情,山西提出努力抓好绿色产业的林业开发战略,加快灭荒步伐,在全省的铁路、省际公路和国道干线,建设混交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绿色通道”,并在田间路埂配种大网格林带,实现大地园林化。
大同市每年为林业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其中用于“绿色通道”建设和仁用杏工程的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地多、山多的浑源县,拍卖“四荒”筹集发展林业的资金。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拍卖“四荒”46.6万亩,所得经费全部用于绿化。
经过40多年艰苦的努力,雁北的山绿了,广阔的平原树林阡陌纵横,右玉县百里“绿色通道”宽30米,乔木、灌木、花卉、草地立体配置,汽车奔驰其间,赏心悦目。怀仁县以县境内6条公路干线为重点,沿公路两侧建果园1.5万亩,造成片林4.5万亩,路旁植树80多万株。记者由朔州的怀仁县将进大同市时,爽风扑面而来。宽阔的公路两侧一个个花坛,玫瑰怒放;路基下是五棵一排的新疆杨,再往后又是三棵一排的樟子松。花草树木井然有序的“绿色通道”,一直延伸到天边。用大同市委书记纪友伟的话来说,就是基本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雁北要致富栽果又种树
在大同市南郊区西韩岭乡树木茂盛、花草繁多的院落里,乡长王建国介绍说,“我们根据雁北的气候特征,近年来多种耐旱的针叶树、樟子松或油松,让大同四季常青。进大同市区的‘绿色通道’,仅咱乡就有5公里多。”王乡长把记者带到公路边,指着绵延的白杨、樟子松林说:“咱乡是全民种树,每个村民仅为种树,每年要出15到20个义务劳动工。区里去年用于绿化的投资达1000万元,下乡1000人次,干部到乡村带领村民绿化10000亩荒地,而且种的树要包活。”
大同县主管林业的副县长李元宏对记者说:“大同县年降雨量380毫米,丘陵、山区、平川各占1/3。40年前整个雁北绿化面积不过0.9%,现在,大同县绿化面积达29.8%,已植树造林84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成片林就有13处,以仁用杏为主的经济林有6.9万亩。”记者指着远处田埂上几排杨树,询问为何杨树高大瘦小不一,李元宏笑了:“瘦小的杨树是当地的小圆杨,别看瘦小,却有几十年树龄了,绰号叫‘小老汉树’。我们现在引进了新疆杨,叶子宽大,而且蹿得高,长得快。”在肖家洼混交林区,记者看到半人高的杏树林,绿叶在风中摆动,一行行,一排排,一眼望不到边。李元宏大手一挥,自豪地说:“这是咱山西一流的仁用杏成片林,有5000多亩。”在一个十几亩大的杏树苗圃里,自动喷头旋转着喷洒出一大片亮亮的水花。几个农村女子蹲在路边的地里,细心地拔除刚出土嫩苗旁的杂草。一个姓冯的少女笑着说:“自家地里的夏麦割完了,就抽空到苗圃来干活儿,4个小时能挣5块钱哩。”
纷纷细雨之中,记者来到浑源县吴城乡。北边坡大片的仁用杏枝叶,经细雨滋润,显得分外翠绿。浑源地貌是“南山北坡中盆地”,吴城乡是该县沟壑最多、最穷的一个乡。乡里的女书记陈新华因地制宜,从劣势中找优势,提出“山区要致富,造林种杏树”。乡里先后召开83次群众大会,动员村民种植仁用杏树。陈新华请来市里和县里林业局的专家,到每个村的沟沟坎坎,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杏树。全乡村村建杏园,户户种杏树,种植了6635亩仁用杏,人均1.7亩,吴城乡的村民从长势良好的满山杏树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亲切地叫陈新华“杏花书记”。
用生命绿化雁北
陪记者采访的大同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侯喜,是雁北植树造林的活字典。他今年62岁,却有40多年奔波在植树造林第一线。哪座坡、哪道坎种了什么树,他一清二楚。他对记者说:“雁北几十年的绿化来之不易。发展效益高的经济林,是雁北贫困山区农民致富的一条出路。一亩地收入不过百十来元,种针叶林虽然成材期较长,但成材后,每亩收入就有1500多元。不失时机地更新,绿色银行就有取之不尽的财富。现在农民植树造林积极性很高,咱就是退休了也要当个林业顾问。”侯工指着车窗外闪过的绿林,对记者介绍,这阔叶树是新疆杨、垂柳、槐树,这些针叶树有樟子松、油松、云杉等,眉宇间透出长者的慈祥。
汽车爬上一座大山,只见松树、云杉漫山遍野,葱葱郁郁。据说当年八国联军洗掠北京城时,慈禧太后避难远走西安,途经此山,山名因而称为“遇驾山”。原先此山仅有稀疏的荒草,棵木不生。1984年,侯喜参与遇驾山的绿化建设。山上共种植了1.46万亩针叶树。去年,林业部一位领导来到山上,不由得感慨道:“想不到这不毛之地,造林规模这么大,想不到雁北之地,绿化成就这么大。”
山顶有一飞檐凉亭,登亭望远,山川平原漠漠。一列满载煤炭的火车拖着长烟,穿行在田野和绿林之间。山顶还有一座简陋的红砖小楼。一位着蓝色中山装的老汉迎了出来。侯喜一介绍,记者感动了。又黑又瘦的袁登木老汉也是62岁。1985年他参加遇驾山植树造林以后,主动提出留在山上当护林员。袁老汉从此与绿化的遇驾山为伴。每日转山,防火防盗。生活很艰辛,粮食和用水全靠自己的孩子从山下村里拉上山,老伴不忍,也上山来,一陪就是10年。袁老汉心平气和地对记者说:“别说苦不苦,寂寞倒是真的。看到树多了,山绿了,咱在这山上十几年也就值了。”(附图片)
题图:雁北地区的三北防护林网。本报记者王东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