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读《红衣》后想到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0
第7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读《红衣》后想到的
李焕振
本书作者刘文凤在《红衣》后记中开篇几句话一下子吸引了我:“从来不敢奢望出书。当真的面对着多年来用感情和心血凝成的十多万文字,我一时恍惚,这真是从我笔下和心灵流出的吗?我真的可以出书了吗?”
这一段文字,可说是我们这一代文学青年共同的心声!也许我们这代人生不逢时,为文学付出了过多的代价。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正是因为交过这么昂贵的“学费”,我们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再也不会那样浅薄,文学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溶汇在血液中,直至骨髓。因此当接下去读到“人不能割断历史,只有记住历史,才能更清醒”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正像作者所写的那样,“我不愿,也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写作冲动,没有写作情绪,不到写作境界,我不去强迫自己硬写”。
近3000字的后记,确都有足够的含金量。促使我一口气读完了《红衣》中的53篇散文,给我带来了喜悦和激动。《红衣》中大部分作品的确是属于好的和比较好的,不乏有作者以天分取胜,靠才气灵动写出的如《那粲然一笑的就是我》、《我的季节》、《红衣》、《九女》等;也不乏有作者以真情取胜,靠个人经历直抒胸臆的,如《心债》、《生活的珍珠》等;还有作者以思辨取胜,靠哲理智慧成篇的,如《花树》、《美巢》、《窗外的风景》等;也有靠美文华章胜人一筹的,如《张家口印象》、《上海滩掠影》、《大草原,我朝思暮想的恋人》……尤其令人欣慰的是,作为女作者的刘文凤,这本《红衣》中没有一篇效仿近年来被炒得红火的所谓“女性散文”之类的文字,也没有不少报刊乐此不疲选发的女人购物、美容和逛商店之类的消闲小品。
当然,《红衣》中也有缺乏真知灼见的泛泛之作,但平心而论,应该感谢河南人民出版社在出书难的情况下让作者圆了多年的梦!也的的确确像刘文凤在后记中写的那样:“我是黄土地的女儿,对生养自己这块故土那一份执著不移的热爱,是儿女对于母亲的眷恋情深……因此,自从事散文习作以来,我惟以真善美自励,和汗濡墨,努力为民族,为故土的父老乡亲奉献一片真诚、善良、美好的爱心,谅敬爱的读者能从我的字里行间体味一二……”
在即将结束这篇读后感时,突然想起著名史学家范文澜1957年在北大的一席演讲:“我经常勉励研究所的同志们下‘二冷’的决心。一是坐冷板凳,二是吃冷猪肉(从前封建社会某人道德高,死后可进孔庙,坐于两厢之下,分些冷猪肉吃),意思就是劝同志们苦苦干,慢慢来,一个做学问的人,有这样的决心,下这样的功夫,如果真有成绩的话,总会有人来承认你,请你去吃冷猪肉,何必汲汲于当前的名利呢?”
范老讲给北大莘莘学子的肺腑之言,不仅是对做学问的人适用,我们从事文学创作不也需要这样的精神吗?“苦苦干”,文学本来就是漫长的坎坷之路,“慢慢来”,让我们把名利看得淡泊些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