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另一类“洋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0
第7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另一类“洋名”
张儒昌
许多地方相继清除了街面上“洋味”十足的招牌,大快人心。不过,由此及彼地一想,“洋招牌”之外的一些“洋名”,还是值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考察一番的。
不知何时起,人们开始热衷于垂青“吉尼斯纪录”、“国际大奖”,显露出唯斯是真、舍此其谁的执著和痴迷。姑且不把这些纪录、大奖与《围城》里方鸿渐的文凭作一番联想,只看某些人的作为——电影封镜许久了,不是首先面向本国亿万观众,而是想方设法挤进境外的电影节,说来也是,只要得了奖,回来后就好评如潮,哪怕电影院门可罗雀;国外什么辞典里写进某位国人的名字,咱们就毋庸置疑地多出了一位“宗师”……似乎,只要不是中国人评的奖、定的级,就都是权威,都成了目标,倘使得不到,那就惨不忍睹。于是,奥斯卡,成了电影人梦里追寻的皇冠之珠;诺贝尔,成了文学家死不瞑目的遗憾……
如此想来,街面招牌上的洋名,也许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的“洋名的招牌”,范围小,层次浅,兴如一阵风,去似一阵雨,犯不着为之忽喜忽悲。推及“文化侵蚀”,也就不是工商局、文化局一夜之间所能扫荡精光的了,譬如那种“带定语的洋名”。
明明是传统工艺酿造的香醇,愣要说成是“中国的XO”;自家员工针针线线制作的服装,也要称作“中国的皮尔·卡丹”;比人家“年长”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名城,非说是“东方威尼斯”不可;千年传颂、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也要冠以“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凡此等等,足以编纂一部《国事洋名大典》了,比如:孔丘——中国的柏拉图;嬴政——中国的凯撒大帝;陈胜、吴广——中国的斯巴达克思(兄弟?)哪一个不十分“贴切”呢?或许,这种免费广告,还是人家求之不得的,因为人家是“主语”,我们的标志只是“定语”——为人作嫁,就看人家是否领情了。怀有这等“洋名情结”的也非个别,打开户口本,名曰李约翰、马丽雅、赵钱一郎的乳儿,何止一二?
着洋装、诌洋话、取洋名之类,鲁迅先生早在70年前就为之勾勒了典型——假洋鬼子!“假的就是假的”,此乃阿Q都能明辨的事理,不知道如今为何会风行。现在的问题是,“洋名化的招牌”和“招牌化的洋名”可以很容易地从街面上拆掉、涂掉,而除此之外的另一些“洋名”,尤其是烙在心上的“洋名情结”如何根治呢?
仅以“带定语的洋名”为例,所幸尚且保留着“中国、东方”一类的“定语”,否则,倘使有朝一日连这“定语”也给忘却了,舍弃了,我们将还剩下什么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