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枣园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0
第7版(副刊)
专栏:

  枣园情
桑原
人生有许多巧合。正值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4周年之际,我沐浴着陕北满沟满坡的槐花香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我怀着无比激奋的心情首先瞻仰了毛泽东当年发表讲话的地方——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楼小礼堂。在毛主席与丁玲、艾青、刘白羽等近百名文艺工作者合影留念的地方,我也留影作为终生最美好的忆念。尔后,我怀着一种寻访伟人足迹的虔诚心情,登车奔往枣园……
枣园,又名延园,在延安城西北10公里处,背倚一道黄土山梁,山梁上长满了枣树。村庄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像一个神奇碧绿的港湾。这里的槐树、核桃树生长得格外繁茂,枝干粗壮高大不说,叶子肥硕墨绿,都云朵似地招人喜爱。那长在平地上的枣树,都欣欣地吐出了嫩叶,挺干劲枝,傲然而立,显得比任何地方的枣树都高大兴旺。枣园,你是怀抱着一片葱葱茏茏的绿树还是被一片郁郁苍苍的绿树掩映,我一时很难说准。村子西边是那条被人称颂的延河,村北村南村东都是黄土山梁,延河顺着一条石砌水渠从西边的沟口流进枣园,和黄土高坡上的牧羊人对唱优美的信天游……远处人家鸡鸣犬吠,近处有林鸟婉转啼唱。静在幽中,美在山水之间。陕北的大枣好,枣园大枣是公认的佳品自不用说;这儿的槐花忒旺,热热闹闹开起来,擎天的枝干上挂着一嘟噜一嘟噜的花串,浓香扑鼻,鲜嫩洁白,又给枣园平添了几分神采和亮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居住的院子下面,就是那条名为“幸福渠”的渠水,日流夜淌,独具神韵,半个世纪以来不枯不竭,生命力极强。有文字为证:“在大生产运动中,枣园群众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号召,在中央书记处和附近学校、机关、部队的帮助下修成这条渠。渠长6公里,浇灌土地1200多亩。这条渠修成后,庄稼连年丰收,群众称它‘幸福渠’。”
当我缓步进入毛泽东居住的大院时,心情顿然像延河水似地好一阵子激荡,这是一座多么豁亮多么清爽的院落啊!齐排排五孔窑洞,居高临下,显得极有气派。院子下面就是一条小街,街道南边是刘少奇、任弼时的旧居。整个枣园北高南低,一进进院子,一排排窑洞,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毛泽东居住的院子很大,有槐树,有亭子。我想那亭子是供聊天歇凉之用的。他的办公室在中间的一孔窑洞里,我对他枣木桌上那盏油灯极感兴趣。当时延安没有电灯,毛泽东每日挑灯夜战挥毫疾书,用的是一个灯壶(美孚灯),一为照明,二为暖手。我见那灯壶很小,燃烧的灯芯也很小,不难看出毛泽东节俭的品格。我不管走进他哪孔窑洞内,无论是接待室抑或是卧室,都摆着很大的书柜、书橱、书架。毛泽东一生视书如宝,惜书如命,即使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也坚持每日读书,群采博览,阅古批今,不愧为博学多才的一代伟人。他是1943年由杨家岭迁入枣园的,当时刚步入“知天命”之年,日理万机,精力自然非常充沛。在这里,毛泽东领导了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他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等光辉著作。1947年,当他撤离枣园时,用多名挑夫为他挑30多箱书籍!人们都晓得,他丢掉什么也不能丢掉他的书啊!转战陕北,东渡黄河,毛泽东的藏书完好无损。可不可以这么说,他是把革命的胜利和他的书籍同时带进北京城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