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红旗:四十六个春秋——青京239/240次列车精神文明建设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1
第1版(要闻)
专栏:

  红旗:四十六个春秋
——青京239/240次列车精神文明建设纪事
新华社记者张荣大本报记者宋学春
在共和国诞生的第二年春天,一列载着胶州湾波涛海风的客车,沿胶济、津浦干线北上,直奔首都北京。它就是青岛铁路分局青岛列车段的239/240次直快列车。
46个春夏秋冬,1.6万多个日日夜夜,239/240次列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50年代,出席全国群英会;60年代,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70年代,被评为全路工业学大庆百面红旗之一;从1978年起,19次参加进京进沪列车评比,17次夺得第一名;19次蝉联我国铁路系统最高荣誉称号:“红旗列车”。
一个集体当几年先进并不难,难的是数十年保持先进。
洒向车厢尽是爱
迈进青岛列车段的大门,迎面见到的是“旅客利益高于一切,集体荣誉重于一切”16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是青京车队几十年总结、提炼出来的车队精神,现在已推广作为全列车段的企业精神。
看看青京车队荣誉室内存放的几百面锦旗和堆如小山似的来自海内外的表扬信,听听旅客的肺腑之言,记者难以写出他们的全部事迹,在此仅采撷几朵小花。
1994年10月28日,240次列车从淄博发车后已是凌晨2点多,这时,一位痛不欲生的农村妇女急火火地找到列车长纪峰,泣不成声地讲述刚刚发生的一件事。这位名叫宋爱兰的农村妇女,丈夫不幸身患癌症,为治病已花去1万多元,家里能卖的东西全都卖了。这次又东拼西凑了3900元钱,陪丈夫到保定市治病。谁知她上厕所时不小心,钱从衣袋里漏出,从便桶里掉到车下去了。纪峰想到这3900块钱是救命钱,通过运转车长估算出掉钱的地点大致在淄博与周村站之间,于是,把休班的列车员刘振安和乘警杨海涛叫醒,帮这两位乘客下车找钱。他们赶到周村时,已是凌晨4时。刘振安和杨海涛顾不上休息,打着手电筒顺着铁路仔细寻找,找了约15公里,才发现了包着3900元的手绢包。宋爱兰夫妇双双跪在刘振安和杨海涛面前失声痛哭:“你们这是救了俺全家人的命啊!”
去年5月28日,一对农村夫妇怀抱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由高密站挤上了240次硬座车。这对年轻夫妇焦虑的神色引起值班车长于建国的注意。经询问,这个男孩患了白血病,为给孩子治病,这对年轻夫妇已花去4万多元,这次到北京给孩子治病的钱是乡亲们凑的。值班车长立即把一家3口安排到卧铺休息,餐车师傅也闻讯送来热腾腾的鸡蛋面条。“在列车上旅客有困难,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列车长发动大家捐款,并带头捐了20元,大家纷纷响应。车长把380元钱和一封鼓励年轻夫妇增强为孩子治病信心的信,送到他们手上:收下吧,钱不多,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年轻的夫妇哭了,孩子哭了,目睹此情此景的旅客感动了,纷纷解囊相助,5元、10元、100元……一位台胞一下捐了1000元港币:“我这1000元捐得有意义,在大陆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对年轻夫妇捧着2800元钱泣不成声。
流动的旅客之家
一上239/240次列车,就像到了家,这是旅客们的共同感觉。
喝水。红旗列车的乘务员想到的是乘客的方便,他们除了为每个车厢配备一个大保温桶外,还做到始发站茶炉大桶装满开水,开车后向旅客敬一杯水,途中对重点旅客勤送水,全程硬席大桶、硬卧暖瓶勤补水;超员时大站窗口送水。某部一位连长在表扬信中写道:从北京开车后,车厢的乘务员们打扫卫生十几次,送水十几次,态度之和蔼,语气之温和,令我感动。
吃饭。红旗列车坚持把实惠让给旅客的经营方向。在进料中,他们直接从生产厂家采购海产品、副食品和蔬菜,并合理使用餐料。如大白菜、大头菜,厨师们分叶、帮、根三部分,分别使用;叶炒菜,帮制成酸辣白菜,根腌成咸菜,既满足了旅客需要,又调剂了乘务员的生活。在供应中,坚持售价标准,及时修订饭菜定量售价表。
卫生。按惯例,暑期硬卧可以用凉席,但列车员考虑到凉席不卫生,旅客不欢迎,便改用小床单。结果,累了自己,乐了旅客。
安全。乘警夜间坚持上岗,做旅客的守护神;开车时向旅客作自我介绍,次次照办,让旅客了解自己;坚持软、硬卧登记,甚至硬座也登记,以便了解旅客的困难;为保旅客安全,坚持路客联防制,让旅客评比文明车厢;发放旅客监督卡;他们发现旅客打开水和洗脸时,地上水汪汪的,有时被水溅湿鞋和裤腿,就动脑筋做出木篦子解决这一问题,使旅客赞不绝口。
为了使旅客千里行程更加方便舒适,红旗列车还别开生面地添了许多便民服务项目。在部分车厢内装上了全国铁路第一部磁卡式“大哥大”,一解旅客途中打电话难的问题。出资10万元,在列车的餐车上安装了4台大屏幕彩电和两台影碟机,这在全国铁路系统也是不多见的。每到晚间,餐厅内看客满座,一面品尝着服务员递上的香茗,一面津津有味地看起“小电影”,在11号硬卧车厢的乘务员室旁,设立了全国铁路系统首家“列车书屋”,旅客既可以购书,也可以凭车牌借阅,丰富了旅客旅途的文化生活。
党团员甘做火车头
239/240次列车为什么能数十年保持先进而不败?答案几乎是异口同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红旗列车的火车头,就是党团员。”
从列车开行以来,究竟有多少党团员在这趟列车上工作过,已经难以统计。但是,看看现实却极有说服力:全列车4个包乘组的188名乘务员中,有党员41名,团员130名,党团员占到90%以上,这是何等的高比例。
是啊,一代一代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无休止地在这奔驰的列车上无声地耕耘。这是239/240次列车之所以党团员始终占据优势,长期保持浩然正气的原动力。老职工姚立才退休之前不求金钱求入党的真挚情感,正是红旗列车乘务员们心灵美的真实写照。老姚自1950年列车开行后就上了车,从列车员干到行李员,一干就是43年,他是在退休前38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他一上239/240次车就发誓,努力工作,创造条件,“给我十万块钱我不要,我就是盼望加入党组织”。1993年6月26日,伴随着隆隆的车轮声,姚立才激动的心砰砰跳个不停。在餐车里,他面对着党旗,举手宣誓了:“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脸上挂满激动幸福的泪花。回到青岛后,他特意买了5份有关报道他入党新闻的《青岛日报》,分给五个子女,让他们作为宝贵财富保留。虽说姚师傅离开列车已经3年多了,但他的心还是贴在列车上,每当列车组织讲传统教育青年人活动时,他总是乐此不疲。
在红旗列车上,每一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都在为奔驰的火车头添煤加热。
30岁的唐山,为了旅客能喝上水,喝开水,在列车的茶炉前一干就是9年。每天他翻来覆去干四样活:装煤、添水、烧水、送水。
…………
(附图片)
列车长向获得“文章明车厢”的乘务员授旗。马培忠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