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斗志昂扬的乐观主义者——访俄罗斯残疾诗人米哈伊尔申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2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斗志昂扬的乐观主义者
——访俄罗斯残疾诗人米哈伊尔申科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许恒声
6月的一个晚上,记者接到一位自称是《人民日报》的老朋友、俄罗斯残疾诗人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打来的电话。他说,1956年7月2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过他的一篇文章,40年了,这份报纸他一直珍藏在身边……他很希望能尽快见到一位中国朋友。说完,他给记者留下了电话和住址。
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住在莫斯科格鲁吉亚大街的一幢公寓里。一见面,他就把那份剪贴在厚纸片上的《人民日报》递给记者看。那是一篇以“国外来信”的形式发表的访谈录,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当时是莫斯科的一名大学生,写信给极有声望的坎特伯雷教长约翰逊,请他回答一些关于国际形势方面的问题。约翰逊教长在答问中谈到了他对新中国的观感和美好印象,批驳了某些人企图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卑鄙伎俩。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把这份报纸端放在胸前,让记者为他拍照留念。
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是一位失去双腿的残疾人。1942年德国法西斯发动的侵苏战争进入了第二年。当时,莫斯科经常可以听到刺耳的空袭警报声。那年11月的一天,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才10岁的米哈伊尔申科乘坐有轨电车经过大剧院时,突然又响起了警报。就在乘客们慌乱挤下电车跑向防空洞时,他不幸摔倒在路轨上……电车急速驶过,碾断了他的双腿!这对酷爱体育运动的他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但他面对残酷的现实,以顽强的毅力读完中学,后来又考上了大学,攻读英语。
1945年,他的诗篇《战争之神》发表了。之后,在苏联报刊上陆续发表了《可爱的城市》、《白桦》、《幸福》、《太阳的微笑》、《星球相会》等诗篇,其中有的还译成了英文、日文和蒙文。在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成长的道路上,苏联著名诗人西蒙诺夫给了他极大的帮助。西蒙诺夫称他为“斗志昂扬的乐观主义者”,长年给予指导和鼓励。
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对记者说,就在他失去双腿的那一年,父亲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壮烈牺牲,后来,叔父等其他亲人也相继战死。之后,赡养母亲的担子落到他的身上……命运对他来说是严酷的。诗人今年已经64岁了,一直没有结婚。养老金只有30万卢布(不足60美元),在当前的俄罗斯,用这点钱来维持生存是艰难的。那么,诗人的书稿费呢?对于记者随口提出的这个问题,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坦然一笑:“我的童年是不幸的,饱尝失去亲人的痛苦,于是把书稿费都捐赠给了和平基金会,目的是帮助那些在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儿童们。”说完,他给记者看了捐赠证书。作为一名残疾人,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对残疾同胞,尤其是残疾儿童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说,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继续写作,用诗歌唤起人们的良知,用写作赚来的稿费去帮助残疾儿童。
伊戈尔·米哈伊尔申科以惊人的毅力和高尚的情操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爱戴。几十年来,他多次被邀请去美国、法国、瑞士等国家访问,他房间的墙壁上挂满了世界各国友人赠送的纪念品。他没有去过中国,但他珍藏了40年的那份《人民日报》,常勾起他对青年时代的回忆以及对遥远中国的向往。
诗人虽然身体比较虚弱,但思路清晰,记忆力也很好,同记者的谈话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分手时,他一再祝福中国的孩子们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
(本报莫斯科电)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