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分洪区里可养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2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分洪区里可养牛
本报记者杜若原
湖北监利县三洲镇党委书记孙桃清急匆匆赶到县城,申请部分来自世界银行的贷款。负责此事的领导问:“你要钱干什么?”
“养牛。”
与那些申请贷款去办企业的人比,孙桃清的回答让这位领导颇感意外。
回到镇上,书记告诉记者,自1992年起,镇里的后洲村农民四下河南,学习饲养肉牛技术,几年下来肉牛已增至100多头,市场俏销供不应求。可是,养牛要上规模,却苦于没有资金投入。
在三洲,过去养牛是为了耕田耙地,今天养牛则可赚城里人、甚至外国人的钞票。后洲村农民的创举,给镇党委很大启示:看看三洲的江堤内外、河岸滩头,遍地是碧翠的优质草场,如果每个农户能养3至5头肉牛,那可是一笔大收入啊!
三洲地处荆江大堤之外,是湖北省最大的外洲民垸,一直被划为分洪区。前些年,其他地方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时,镇领导也跃跃欲试,托关系找门路招商引资,很忙乎了一阵;待到客商实地一看,又摇头而去。1995年,监利县委、县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快发展工业,镇里的压力更大了。
“无工不富”,这话不知听过多少遍,道理也都明白。面对三洲镇的实际,孙桃清坦言:我们镇经济基础薄弱,办企业只有向农民集资,或到银行贷款。办得好皆大欢喜,办砸了则要背上包袱,加重农民的负担。三洲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才缺乏,难以与人争市场……
孙桃清向县委书记张琼江、县长杨道洲面陈忧虑。不料,县领导不仅没有责怪,反而赞赏他实事求是的态度。
从此,镇党委一班人放下“包袱”,一心一意在土地和水面上做起效益农业的优势文章。他们先是动员农民砍掉房前屋后的270万棵“歪脖子树”,栽上100万株果树,现在产生效益的已有15万株。接着,镇里又开发了万亩蔬菜、万亩芦苇、万亩草场和万亩猪、鱼配套养殖等五大基地。
迄今,近4万人口的三洲镇还没有一家像模像样的工业企业。可是,这里的五大基地建设让人刮目相看,收益一年比一年多,农民也是年年增收。
因地制宜才有发展。在三洲,尽管看不到烟囱冒烟,听不到机器喧闹,但他们相信:精心侍弄土地,挖掘土地潜力,地里也会生出“金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