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铸造“航空母舰”——汉寿推进特种水产养殖产业化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2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新探索

  铸造“航空母舰”
——汉寿推进特种水产养殖产业化的启示
庞道沐
最近几年,地处洞庭湖西滨的湖南省汉寿县农业产业化建设迈出了较大步伐,部分乡村初步形成了“一品为主”、各具特色的产业化格局。尤为突出的是,全县成功地推进了中华鳖产业化,赢得了“甲鱼之乡”的美誉。1995年,全县养鳖池扩大到5118亩,产稚鳖400万只,占全国1/3强,销售商品鳖15万公斤。从1992年到1995年这3年中,中华鳖共创收2.9亿元,仅此一项,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增收483元。与此同时,全县中华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从常规养殖走向温室养殖,从零星分散走向集中连片,从区域规模走向集团发展,从单一养殖走向科工贸、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不断拉长产业链。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正在快速崛起,不断壮大。
决策驱动
1992年,汉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从调查研究中看到,特种水产养殖效益高出常规水产几倍、几十倍,确立了“抓住特字,致富在水”的新思路,开始大张旗鼓地推动中华鳖、珍珠蚌、牛蛙等多品种特种水产的发展。1994年4月省委书记王茂林来汉寿视察之后,汉寿县党政一班人增强了机遇和风险意识,形成了“稳定蚌蛙鱼,主攻中华鳖,快步上台阶,建设大产业”的共识,确立了把中华鳖作为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的工作思路。从1995年开始,县里的领导层又提出了“优化种鳖繁育,扩大商品养殖,突破加工增值,提高产业水平”的决策思路,全县在继续扩大、巩固、提高种繁养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厂化温室养殖商品鳖,积极推进产品的深加工,构建了种苗繁养、商品生产、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相互配套的生产体系和产业链条。
大户启动
培育和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充分发挥大户的示范、辐射作用,是这个县推进中华鳖向产业化发展的第一个启动点。3年中,全县采取多种生产上的扶持措施,先后重点扶持发展了1680多户甲鱼养殖专业大户,带动全县6000多农户投入养殖生产。县乡村采取就近组织农民参观,让甲鱼养殖大户现身说法,样板示范,让大户带小户,老户带新户,先富带后富等措施,形成了众多辐射圈,推动了全县甲鱼养殖的大发展。崔家桥镇是个丘岗穷乡,过去没有养甲鱼的习惯。县长胡子达1992年下半年开始在这里办点,从扶持大户入手,采取母体裂变的方式,快速启动,在全镇辐射带动了7个村、200多个农户养甲鱼,开发了一条养殖带,成为全县发展中华鳖最大的后起之秀。
龙头带动
实行产业化生产,建设龙头企业是关键,舞活龙头是根本。
首先,大力建设科研龙头,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早在1979年,汉寿县就率先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特种水产科研所,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科技的先导作用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逐步走入千家万户。
兴办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生产基地,走集约化经营道路,较好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1992年10月,组建了县内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汉寿县名贵水产开发总公司。这个公司从小到大,滚动发展,集繁养、加工、销售于一体,内建基地,外联市场,在集约经营中很快走向了集团化,成为全县最大的龙头企业。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拥有养殖基地1000亩,工厂化温室8000平方米,养殖种鳖3万公斤,商品鳖10万只。今年的养殖、加工产值预计可达5000万元以上。现在,全县已拥有5大龙头集团公司、8个养殖骨干企业和一大批养殖大户。以此为依托,建设了5大养殖区域开发带,10大工厂化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中华鳖支柱产业的“航空母舰”,驶向市场经济的海洋。
多轮互动
高投入、高技术、高效益是中华鳖产业的主要特征。在资金投入上,他们由银信贷款为主转向多方集资、招商引资、部门投资、集体筹资和个人合资等形式,实行国家、部门、集体、个体一起上,内资、外资、合资、独资共同上,形成了群体性发展优势。1995年全县投入中华鳖养殖开发的部门、单位和企业达120多家,股份合作制企业102家,县内外联营企业46家,个体4000多户,总投资1.2亿元以上。在投入机制上,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实行技术、资金、种苗、劳务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灵活的投入机制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较好实现了资源、资金、科技、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