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南街靠“农”字崛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2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南街靠“农”字崛起
本报记者李杰
初夏,我们来到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在这座“乡村都市”里,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的住宅楼,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纯朴的民风,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年来南街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块世代自给自足的传统产粮区,如今荟萃了一大批商品经济的经营者和开发者,使这片土地充满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去年,全村工农业产值达11.7亿元,实现税利680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750万元。
南街村地处豫南平原。人们很难相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南街村人均收入仅有71元。
1977年,年仅26岁的王洪彬被推上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面对全村700多户、3000多口人和脚下这片黄土地,他掂量出“党支部书记”这几个字的分量,暗自下决心,要为南街人谋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南街村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0.7亩。王洪彬深知,单靠在几分地上折腾,虽能糊口,但致富困难,除非地生黄金。要想富,就要发展工副业。可是发展什么?走遍了全村角角落落,脑子转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他把视线定到了全村1.8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
黄土还真是南街村的一大优势。南街村的南边,有一大片黄土岗。王洪彬想,如果把它烧成砖,就是钱,还能开辟一块农田,再用这笔钱发展其它工副业……不能守着青山无柴烧,看着饭碗没饭吃。王洪彬同支部成员商量后决定:建砖瓦厂。谁想买便宜砖,就先交预付款。用预付款建起了砖瓦厂。再一个优势就是粮食。他们又决定办面粉厂。于是,继砖瓦厂之后,面粉厂应运而生。从此,南街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1984年,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艰苦拚搏,到年底两个厂不仅偿还了债务,还盈利7万元。7万元,对当时的南街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它使南街人振奋了精神,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面粉厂投产后,在当地销路很好。但南街人不满足,要把面粉销往北京。那一年的冬天,王洪彬带着几个人,开着大卡车冒着刺骨的寒风向北京进发。到京后,他们顾不得休息,就托人找到一家糕点厂,要把面粉卖给人家,还想签长期供货合同。没想到,不仅厂长不见,连大门都不让进。在厂门口一等几天,总算堵住了厂长。王洪彬说,这车面粉白送你们了,请化验一下,看合格不合格。化验结果表明,南街的面粉比他们用的面粉都要好。王洪彬趁热打铁,与糕点厂签了供货合同。北京市场的大门硬是让南街人打开了。不久,又有8家食品厂用了南街的面粉。
南街村周围盛产小麦、玉米、大麦。俗话说,靠山吃山。但解决了温饱的南街人把目光投得更远,他们要靠山富山。从当地实际出发,南街村党支部因地制宜,选定走粮食深加工发展工副业的路子,靠发挥本地优势求发展。接着方便面厂动工兴建了,锅巴厂也在筹建之中。南街人与外商合作兴建的啤酒厂等4个高水平的合资企业在南街也拔地而起。围绕现有企业搞配套,造纸厂、纸箱厂、包装袋厂……
短短10年间,南街村的企业从“农”字起步,又围绕“农”字发展,靠自己的开拓进取精神,以神奇般的速度在黄土地上崛起。先后建起了以食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26家。
村办企业壮大了,有了实力后,南街村没有忘记农业的基础地位。他们成立了有70人的农牧业公司,承担全村2000多亩耕地的生产任务。以工补农,扩大对农业的投入。几年来,投入农业的资金达350多万元,农业生产实现了耕种收机械化、喷灌自动化、种植区域化、栽培模式化、品种优良化、管理专业化,保证了农业旱涝保丰收。去年小麦亩产达千斤。
在南街采访,我们深切感到,南街村经济建设之所以迅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是与村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分不开的。在南街村办企业之初,为使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村党支部一班人带头东借西挪,变卖家产凑钱。村民们看到党支部一班人是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被感动了,有的村民把准备建房的钱、娶媳妇的钱、准备办后事的钱,都拿出来交到党支部集资办企业。在后来建新企业时,为节省资金和加快建设进程,支部成员身先士卒,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拉沙、运砖、和泥垒墙,连续几天几夜不离工地。支部和党员干部们的所作所为,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这些年来,记者到南街村去过多次,村委会的办公楼也搬了好几次,但发现每次搬家,他们都没有丢掉那块“公生明廉生威”的匾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