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纪念李公朴、闻一多烈士殉难50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2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纪念李公朴、闻一多烈士殉难50周年
费孝通
今年7月,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殉难50周年。我谨以此文向李、闻两位先烈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
李公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教育家和爱国民主战士,1902年11月26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的一个贫苦家庭。幼年时家境贫寒,13岁到镇江京广洋货店做学徒,因与一些青年组织爱国团,抵制贩卖日货,被店主解雇。后就读于镇江润州中学。毕业后考入武昌文华大学附中,因反对校医虐待学生酿成学潮被开除。随后他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附中,毕业后升入沪江大学半工半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投军北伐。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愤然离开军队,次年8月赴美留学。在美国他边读书边打工,并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向国内介绍美国社会状况。1930年11月,公朴先生结束留学生涯回到上海。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步步逼进,国家岌岌可危,他满腔热血积极投入各种救亡活动,与邹韬奋等筹办《生活日报》,在史量才支持下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和妇女补习学校。1934年他与艾思奇一起创办《读书生活》,1936年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同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公朴先生被推为负责人之一。同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竟将他与沈钧儒等六人逮捕入狱,制造了震惊国内外的“七君子事件”。在狱中他与其他六位救国会领袖同敌人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抗战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营救下,七君子得以释放。出狱后他先在南京后又到汉口,为动员全民抗战,将自己创办的《全民周刊》与邹韬奋主编的《抗战》合刊为《全民抗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他冒着生命危险往来于敌后及前线。他四渡黄河,到山西、到陕北、到华北敌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山西,经周恩来同志决定,他担任“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创办了由他担任社长的“全民通讯社”,并应聘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副校长。在武汉,他因参加保卫武汉工作被国民党拘禁。在陕北,他几次参观寻访延安,会见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他组织了“抗战教学团”,到晋、察、冀边区进行抗战教育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由北方最前线转入西南大后方昆明,创建“北门书屋”和“北门出版社”。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1945年在民盟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民主教育委员。当时他与陶行知共同创办“社会大学”,任副校长兼教务长,主编《民主教育》月刊。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在校场口举行庆祝旧政协胜利闭幕大会,他担任总指挥,被特务殴伤。同年5月他回到昆明,遭到特务严密监视,但争取和平民主的决心愈加坚定。他说:“我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1946年7月11日晚,公朴先生被国民党特务卑鄙地枪杀了。弥留之际他艰难地说着:“为了民主,为了民主!”
闻一多先生是继李公朴先生遇难后又遭反动派枪杀的一位先烈,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一多先生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的一家书香门第。13岁时考取北京清华学校,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政治学说,此时他的诗词才华开始展现,陆续发表了诗、赋,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一多推入爱国运动的潮流。他满怀激情地书写诗词,发表演说,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1922年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的同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发表诗评,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红烛》。1925年一多留学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以后,他曾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等校任教。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与成就。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迁往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他到临大任教。1938年2月,一多参加临大学生“湘黔滇旅行团”,一路跋山涉水步行1750公里,采集民谣,民歌,创作出许多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风景画。临大迁到昆明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一多任教授。抗战后期昆明的民主运动高涨,在革命洪流的冲击下,他参加了由中共地下党和民盟同志所组织的“西南文化研究会”。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委员。翌年,被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及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坚定地和爱国学生站在一道,抗议反动派的血腥罪行。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公朴先生于7月11日惨遭杀害,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义无反顾地参加公朴先生的追悼活动。7月15日他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大声疾呼:“正义是杀不完的,真理永远存在!”“争取民主和平是要代价的,我们决不怕牺牲,我们每个人都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来!”这声音震撼了所有拥护正义的人们。几个小时后,一多先生悲壮地倒在敌人的枪声下,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回顾公朴和一多两位先生的一生,虽然他们的经历、性格和作风各有不同,但是热爱祖国的情感却在他们的身上是共同的体现。他们从小就生活在黑暗动荡的时代,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使他们同情人民的苦难,痛惜国家的落后,从青少年起就抱负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寻找革命的道路;他们都曾在美国留过学,共同感受到种族的歧视和贫弱的屈辱,也因此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报效祖国的信念;他们都曾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为争取和平而奔走呼号。他们的革命热情源于他们的爱国之心。正是因为这样,当反动派的枪口对准他们的时刻,他们才毫无畏惧,挺身而出,英勇献身。公朴和一多的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李、闻二位先烈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努力贡献力量。
公朴和一多所走过的道路是艰辛曲折的,又是壮烈辉煌的。为了追求真理,他们与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痛苦的磨练,而一经接受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后,便坚定不移地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勇往直前。无论斗争怎样残酷,形势如何险峻,他们都百折不挠,视死如归。毛主席曾赞誉他们:李公朴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李、闻两位烈士这种革命精神和民族气概,正是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代表,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不愧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楷模!
李、闻两先生同时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公朴多年从事文化教育出版工作,为了进步文化事业他殚精竭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一多在献身教育事业的同时,潜心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研究,他的新诗创作和新诗理论在中国文坛占有重要地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