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牢记国情认清阶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23
第2版(经济)
专栏:

  牢记国情认清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陈锡文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体制转换时期,一定要注意保持经济发展与农业稳定、粮食稳定的协调性。
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人增地减的趋势,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江总书记这次考察,除了强调国情外,还强调了要认清我们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他用了两个“正处在”:一、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二、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在这种情况下若处理不好农业问题,易给农业带来极大伤害。
至少有两组数据可以说明总书记突出强调“发展阶段”有很强的针对性:一组关于“九五”粮食增长的结构性问题。一九九五年比一九九○年粮食总产量增加二千零三十三万吨。但分析结构,增加的粮食中玉米和小麦占了将近百分之九十三。最主要的口粮品种之一——稻谷,五年间反而减少四百一十一万吨。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第二组数据是纵向相比,“六五”、“七五”、“八五”期间稻谷在粮食总量中的比重变化很大,“六五”稻谷占百分之四十四点三,“七五”稳中略升,占百分之四十四点三三,“八五”急剧下降,占百分之四十点四六,下降了四个百分点,而一个百分点就是四十五亿多公斤。
江总书记讲,经济上去了,粮食减少了,绝不是中国可以走的发展道路。他同时又指出,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存在这些问题。从粮食上说,经济发达的一些地区,历史上也往往是稻谷主产区。目前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有的已由从前的粮食调出区变为粮食调入区。如果全国都照这样发展,北方的小麦主产区将来也变成粮食调入地区,那么中国解决粮食问题就很难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
有的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粮食减产了,只是极个别、极小范围的现象。我们查了一些资料,实际上这种情况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起先是一个村一个乡,现已发展到个别省了。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再往下发展,很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
总之,江总书记在强调牢记基本国情的同时,着重强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的重要讲话,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保持经济发展与农业稳定、粮食稳定的协调性,这方面的道路还需要很好探索。(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